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主要活动大事记
1953年
由茅以升创议,在北京成立了本分会的前身——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北京分会土工组,开展土力学及基础工程方面的学术交流活动。
1953-1956年
为适应全国开始大规模基本建设的需要,土工组在1953-1956年期间共举办了62次土力学系统讲座和学术讨论会,并分别出版了《土工彙刊》1、2、3集。(另有详述)
1957年
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北京分会土工组的基础上,成立了全国性的中国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茅以升 副主任委员:倪弄畔
秘书:卢肇钧、黄强。当时,经茅以升与国际土力学与基础工程协会创始人Terzaghi教授联系,我会决定参加国际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协会(简称国际土协ISSMGE,创立于1936年)。这是我国当时第一个参加国际学术团体的学会。
同年,茅以升和陈宗基代表学会参加了在伦敦召开的第四届国际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会议(简称"国际土协大会")。
1961年
黄文熙参加了在巴黎召开的第五届国际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会议,并发表了"Instigation on Stability of Saturated Sand Foundation and Slopes against Liquefaction"学术论文,论文刊载入会议论文集。
1962年
12月3-9日,第一届全国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会议在天津召开,茅以升主持了会议,代表共70人出席,天津市土壤地基学会会员60余人也参加了会议的各项学术活动,收到论文194篇,会议分四组进行讨论交流。会议着重讨论了土力学如何支援农业问题。此外还讨论了土力学专业发展规划、土的物理力学化学性质、土的变形和强度理论、路基的稳定及地基基础设计等有关问题,会后出版了论文选集。
1964年
8月,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一届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选集》由中国工业出版社出版。
1966年
6月,第二届全国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会议在武汉市召开,与会代表200余人,交流论文200余篇,主要讨论有关土工试验的学术问题。当时正值"文化大革命",全国学术活动陷入瘫痪,论文散失,未能出版第二届会议论文集。
1978年
"十年动乱"后全国拨乱反正,随着我国学会体制改革的进展,在茅以升的建议下,我会改名为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会,成为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下面的二级学会,负责组织本学科全国性的学术交流,并推动有关学科的发展。
1979年
为了恢复我会与国际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协会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断多年的联系,学会于3月派俞调梅、卢肇钧及孙家智为代表,前往墨西哥瓦哈卡城参加中南美洲区域性土力学学术讨论会及国际土协执委会。会议期间,与国际土协领导人讨论了加强国际交流以及对台湾科学家参加国际土协可能涉及的一些问题,为后来参加国际土协的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国际土协执委会同意我方提出的要求:不反对台湾人员以个人身份作为"东南亚土协"成员参加国际土协,但不得出现"两个中国"和"一中一台"等情况。俞调梅在学术讨论会上介绍了我国土力学学科的发展情况。
8月,学会邀请以美国土工方面专家Marshall为首的代表团来北京、武汉、南京、上海等地作报告,介绍新型土工仪器。这次活动对带动我国岩土工程在测试技术、土工试验设备方面的新发展起到了启示作用。
79年秋,周镜代表我会去英国参加国际桩基学术讨论会,欧阳葆元代表我会参加第七届欧洲土力学会议。
由水利学会、土木学会共同发起,由南京水利科学研究所主办的"岩土工程学报"创刊号于1979年10月出版。
12月10-16日,第三届全国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会议在杭州召开。收到论文297篇,到会代表209人,会议分五组进行讨论和总结。会议期间还邀请了美国顾问工程师访华代表团成员陈孚华作了关于膨胀土问题的报告。会后组织评选委员会选出了11篇被推荐到第十届国际土协大会的论文,并选编出版了本届会议论文选集。选集全文刊载了入选的论文71篇,并列出了会议全部论文297篇的名称、作者目录。
12月11日,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会第一届理事会正式产生,并决定将学会秘书处挂靠在铁道部科学研究院。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会第一届理事会:
名誉理事长:茅以升
理事长:黄文熙
副理事长:(按姓氏笔划)卢肇钧 陈宗基 陈樑生 俞调梅 饶鸿雁 黄熙龄
秘书长:周镜
经与各部委有关方面征求意见和协商,共聘任理事43名,由建筑、水利、公路、高校、科研、设计、施工等单位产生,组成理事会。
1980年
8月,国际土协主席福冈正已与秘书长Nash来京访问,参观了铁道部铁道科学研究院土工试验室并做学术报告。
为了有助于我国土力学及基础工程专业名词和符号的统一,以利于促进这门学科的发展和国内外的技术交流,理事会决定成立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名词专门委员会,从高等院校、科研和生产等24个单位聘请了26位委员组成。冯国栋担任委员会召集人。委员会挂靠在原武汉水利水电学院。1980年底,名词专门委员会在武汉召开了第一次全体会议。
1981年
3月,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根据与中日经济协会签定的1981年度技术交流计划,由学会派遣孙更生、陈仲颐、王锟、于文堂、吴肖茗等人组成的土力学技术考察团前往日本,重点考察日本在软土地基、锚杆技术和土工试验方面的经验和技术成果。共访问了六所科研机构、四所大学、两个工地、两个土木技术公司以及日本土质工学会和日本钢管桩协会。
6月,我会和高教部派出代表团参加了在瑞典Stokholm召开的第十届国际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大会,并于会后分别在北欧进行参观考察。黄文熙、陈宗基、卢肇钧、孙家智、钱寿易、曾国熙、胡定、卢世深、张国霞、魏汝龙、潘传爵等参加了这次活动。
10月,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三届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选集》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
1982-1983年
由我会主持在蚌埠安徽水利研究所召开了砂土液化问题研讨会,对液化判别标准深入交换了意见,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教学、设计、科研单位60余人。
同年,在北京组织了一次由设计、科研单位代表参加的"旁压仪原位测试成果比较"讨论会,为制定有关试验规程打下了基础。
1983年
11月,经过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名词专门委员会委员的共同努力,又征求了有关单位和专家们的意见,历时三年,《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名词》(英汉、汉英对照)第一版出版。
12月6-10日,我国第四届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会议在武汉召开。收到论文428篇,出席代表226人。黄文熙在开幕式上发表了讲话,卢肇钧在闭幕式上作了总结发言。会议分8组进行了讨论交流和总结。
在进行分组讨论中,许多代表提出,由于岩土工程涉及的面比较广,为了进一步加强若干领域内的学术交流,有必要再设立一些专门学术委员会以利于开展活动。因而理事长会议决定:除了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名词委员会(召集人冯国栋)设在武汉水利水电学院以外,再设立两个学术委员会:(1)土工试验仪器委员会(召集人魏汝龙),设在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2)地基处理委员会(召集人曾国熙),设在浙江大学。各委员会邀请一些有关专家组成,并立即开展了各项活动(委员会的大事记由各委员会另行编写)。
1984年
我会邀请土力学方面国际著名教授Seed、Duncan(美国)、De Mello(巴西)、Tavenas(加拿大)等来京讲学。
3月,在北京召开了第四届论文集编选委员会会议。会上,从各地代表推荐的论文中选出了68篇作为第四届论文选集出版,并投票选出了推荐送第11届国际土协大会的论文8篇。
4月18-20日,地基处理学术委员会成立大会在杭州浙江大学举行。委员会由全国各产业部门、高等院校以及部队、出版社,从事勘测、设计、施工、科研、教学等工作的29位委员组成。
8月,在加拿大Toronto由国际土协主办的滑坡防治技术国际讨论会。我会徐邦栋、王恭先出席了会议。会上王恭先作了关于《中国黄土滑坡简介》的邀请报告。
1985年
4月1-5日,在日本名古屋召开的《第五届岩土力学数值解析法》国际会议上,我国发表了12篇文章。孙钧、曾国熙、龚晓南、陈环、张肇伸、赵维炳等人参加了会议。
5月,为纪念国际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协会成立五十周年,由我会主编、出版了岩土工程论文选集Selected Works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Special Volume in Commemoration of the Golden Jubilee of ISSMFE(英文版),选辑了1980-1983年间在我国正式发表过的有关文章,分五个专题,共56篇,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
6月,在湖北省老河口市召开了"土的抗剪强度与本构关系学术讨论会"。会议由中国水利学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中国力学学会共同主办。长江水利科学院为召集单位,由全国十家岩土工程单位(清华大学、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武汉水利水电学院、河海大学、同济大学、铁道部铁道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南京自动化研究所和水利部长江水利科学院)共同筹办。
6月,国际土协在美国San Francisco召开了第11届国际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会议。参加这次会议的中国代表约20人,其中有卢肇钧、王钟琦、钱寿易、曾国熙、冯国栋、陈仲颐、孙国栋、刘成宇、马骥、钱鸿缙、胡定、张国霞、卢世深、陈愈炯、濮家骝、宰金珉、刘金砺、陆忠伟、何高毅等,会后分别在美国进行了岩土工程方面研究机构的参观访问。
1986年
6月,在青岛召开了我会第二届理事会暨《地基处理手册》初稿审查会。新理事会由理事51人组成。
理事长:卢肇钧
副理事长(按姓氏笔划):陈仲颐 汪闻韶 黄熙龄 曾国熙 钱寿易 饶鸿雁
秘书长:周 镜
副秘书长(聘请):吴肖茗 杨灿文
挂靠单位:铁道部铁道科学研究院
会议代表对《地基处理手册》的编写原则和各章内容进行了讨论。
10月,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四届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选集》出版。
1987年
7月20-24日,第八届亚洲土力学及基础工程会议在日本京都召开,周镜、陈仲颐、钱家欢、包承纲、饶鸿雁、马时冬、周神根等20人出席了会议,送交会议论文12篇。会上陈仲颐(包承纲、钱鸿缙共同撰稿)应邀作了有关"区域性土的工程问题"专题报告。
在亚洲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会的执行委员会上,周镜、陈仲颐代表我会提出第九届亚洲会议在我国举行的申请,虽然有很多代表支持,但在投票中以一票之差落选。
11月,第五届全国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会议在厦门召开。收到论文摘要430篇,会议前打印出版了论文摘要2册。会议出席代表300余人,分9个专题组进行交流总结。会后组织了论文编选委员会,从会议收到的276篇论文中选出108篇,连同各小组总结,出版了第五届全国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选集。
1988年
8月11-15日,在国际土协的建议下,在北京香山饭店召开了"区域性土的工程问题国际学术讨论会"。会议以湿陷性土、残积土、膨胀性土和沿海软粘土为主题,收到国内外论文共120篇,参加会议的国内学者约150人,国外17个国家和地区的学者约60人。国际土协主席Broms、秘书长Parry以及日本和美国的一些著名学者Sowers、Wiseman、Anderson、Mitchell、T.Yamanouch、T.Adachi等应邀参加了会议。12篇邀请报告中,我国卞富宗(蒋国澄共同撰稿)、陆兆琦、黄熙龄、林在贯(钱鸿缙共同撰稿)做为四篇文章的作者在大会上作了发言。会议出版了论文集《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Engineering Problems of Regional Soils,1988,Beijing,China》,收录了特邀报告及137篇论文。
8月,在各部门地基处理同行的大力支持下,《地基处理手册》各章几易其稿,完成了编写工作,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
1989年
4月,在北京召开了中日双边软弱地基处理学术研讨会,出版了论文集《Proceedings of the Sino-Japan Joint Symposium on Improvement of Weak Ground》。论文集共发表了13篇文章,其中中方6篇,日方7篇。参加此会议的代表约150人。
8月13-18日,在巴西Rio de Janeiro召开了第12届国际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大会,我国有10篇论文入选论文集。参加本届会议的我国代表有:杨灿文、曾国熙、钱鸿缙、侯学渊、张乃瑞等。钱鸿缙主持湿陷性土专门委员会会议并提交了该委员会的工作报告。
《桩基工程手册》决定由地基处理委员会负责编写,4月在浙江大学召开了编写筹委会。
1990年
年初,国际土协成立28个专门技术委员会。经我学会推荐,并得到各专门委员会主席的邀请,我会下列人员先后参加了各专委会:
TC2 土工离心机后改为物理模拟(先后)(朱维新、王卫东、濮家骝、包承纲)
TC4 抗震结构(周神根)
TC6 膨胀土(黄熙龄);
1992年以后改为非饱和土(陈仲颐、张在明)
TC11 滑坡(王恭先)
TC14 海洋土力学(钱寿易、顾小芸)
TC27 旁压仪(张国霞)
TC18 桩基(卢世深、王吉望)
TC 古建筑保护(卢肇钧)
TC 湿陷性土(钱鸿缙 委员会主席)
TC 研究协作(周镜)
9月,在承德进行理事会换届,选举产生了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会第三届理事会。
理事长:周 镜
副理事长(按姓氏笔划):张在明 陈仲颐 龚晓南 黄熙龄 蒋国澄
常务理事(按姓氏笔划):侯学渊 袁建新 钱家欢 顾晓鲁 谢定义
秘书长:杨灿文
副秘书长(聘请):吴肖茗
挂靠单位:铁道部铁道科学研究院
11月,在印度新德里召开了第六届国际膨胀土会议,黄熙龄在会上作了"膨胀土地基评价"的邀请报告。
12月,在地基处理学术委员会挂靠单位浙江大学的大力支持下,《地基处理》杂志发行创刊号。
1991年
《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名词(汉英及英汉对照)》经过补充修正于1991年2月第二版出版。
6月,在上海召开了第六届全国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会议,收到论文300多篇,入选论文集的有206篇,出席会议300多人,会议分七个组进行讨论。过去五届(缺第二届)的论文集都是会后编选的,本届会议论文集能够在会议开幕前出版是一大改进。另外,以加拿大Fredlund教授为首的一行5人(中加非饱和土合作研究项目的参加者)应邀参加了本次会议并作了邀请报告。
为适应全国桩基工程的发展,促进桩基技术的拓展和交流,在上海会议期间,与会代表提出在我会成立桩基专业委员会,挂靠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地基所,召集人为刘金砺。
12月,第九届亚洲土力学及基础工程会议在曼谷召开,出席会议的有侯学渊、包承纲、殷宗泽、朱向荣等。侯学渊、包承纲代表学会参加了执行委员会。在执委会会议上投票通过1995年在北京召开第10届亚洲土力学会议。
1992年
3月,在北京召开了第一届非饱和土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出席会议有来自全国各地从事非饱和土方面的专家学者70多人,出版了论文集,其中包括16篇专题报告。会议讨论交流了有关国内外非饱和土理论研究和实践方面的一些最新成果。
6月,在新西兰Christchurch,第六次国际滑坡防治技术会议上,王恭先、陈祖煜提出1996年在中国召开国际滑坡会议的申请,但未获通过。
8月,国际土协TC6委员会在美国Dallas召开了第7届国际膨胀土会议,卢肇钧、陈仲颐、周景星、柯尊教、黄绍铿、马骥、吴肖茗等出席了此次会议,陈仲颐在会上作了关于"中国湿陷性黄土工程问题及其处理实践"的邀请报告。
11月,由中国力学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分会、中国水利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以及建筑学会地基基础学术委员会共同主持,在杭州浙江大学召开了"首届全国岩土力学与岩土工程青年工作者学术年会",出版了学术论文集,收集了145篇论文和特邀报告,涉及岩土工程各个领域。黄文熙为论文集写了寄语青年岩土力学工作者的序。
1993年
为奖励在推动我国土力学及基础工程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茅以升基金委员会设立"茅以升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奖",每两年评选一次,每次评选大奖一名,提名奖1~3名、青年奖1~3名。8月,受茅以升基金会委托,我会组织了第一届茅以升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奖的评选工作。经过投票,本次大奖获得者为汪闻韶,提名奖获得者为孙更生、许惟阳、屈智炯三人,青年奖获得者为朱向荣。
9月,在北京,由我会与土工织物协作网共同组织召开了中日EPS及其工程应用研讨会。
1994年
1月,第13届国际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会议在印度新德里召开。我会送交论文10篇,出席本届会议的有杨灿文、黄熙龄、林在贯等人。
6月,由我会、长江科学院、加拿大沙士卡齐温大学共同主持,在武汉召开了中加非饱和土学术讨论会。出席会议约60人,出版了论文集,其中包含26篇论文,加方7篇,中方19篇。
8月,在曼谷召开了第二届亚洲青年岩土工程师会议(YGEC),我会派铁科院姚承万及同济大学1名青年工程师参加。
9月,应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邀请,国际土协主席Morgenstern来北京作报告。
10月,在西安召开了海峡两岸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地工技术学术研讨会。出席会议约200人,这是海峡两岸从事本专业的工作者之间规模最大的一次盛会。会议论文集共收入论文93篇,大陆部分由我会负责组稿50篇,台湾地区由台湾地工技术研究发展基金会负责组稿43篇。
10月,在西安召开了第7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到会350多人,分6个主题进行了讨论,收到论文300多篇,由建工出版社在会前出版论文集(受篇幅限制,仅编入134篇论文)。
1995年
4月,在大连召开了第二届全国青年岩土工作者会议。
8月29日-9月2日,在北京召开了第10届亚洲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大会,与会的有国际土协主席Jamiokowski、秘书长Parry以及亚洲土协主席Ishihara及来自世界27个国家和地区的350余名代表。四个邀请报告中陈仲颐作了"古代中国土工与基础工程一瞥"(叶书麟、吴肖茗共同撰稿)。会议分六个专题,陈祖煜、吴世明分别作了第四组、第六组的综合报告。会议出版了两本论文集(英文版)Proceedings of The Tenth Asian Regional Conference on Soil Mechanics and Foundation Engineering。第一卷会前出版,第二卷于1996年出版。
9月,由国际土协TC6委员会主持,在巴黎召开了首届非饱和土国际会议(TC6委员会于1992年由膨胀土委员会改名为非饱和土委员会),陈仲颐、沈珠江、陈愈炯参加了本次会议。TC6委员会一致通过决定1998年在北京召开第二届非饱和土国际会议。
9月,本会换届,以通信投票的方式选举产生了第四届理事会。理事68人,理事长、副理事长5人,常务理事7人。
理事长:杨灿文
副理事长(按姓氏笔划):张在明 龚晓南 黄熙龄 蒋国澄
常务理事(按姓氏笔划):李广信 沈珠江 侯学渊 殷宗泽 袁建新 顾晓鲁
谢定义
秘书长:刘国楠
副秘书长(聘请):史存林 吴肖茗
挂靠单位:铁道部铁道科学研究院
《桩基工程手册》9月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
1996年
5月,组织了第二届茅以升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大奖的评选,投票产生的两名大奖为刘建航、王恭先,三名提名奖为孙更生、沈珠江、白日升。
8月,根据国际土协秘书长Parry的建议,我会除了历届理事105名(由总会交纳会费)外,于1996年另推荐了50名从事土力学及基础工程方面工作的科技人员加入国际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协会,作为自费国际土协会员。
12月,国际土协向我国教学单位赠送土力学经典文库一套,根据各方面的意见将其存放清华大学,有关消息和照片在国际土协的新闻通讯上登出。
1997年
在新加坡召开了第三届亚洲青年岩土工程师会议,我会派叶阳升、温彦锋两名青年代表参加。
6月,第14届国际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会议在德国汉堡召开。我会推荐论文11篇,出席这次会议的有王铁宏、刘金砺、胡定、侯学渊、刘松玉等。
我会组织参与了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优秀论文评选活动,并根据国家科协和学会的要求,积极组织推选两院院士候选人的工作。
1998年
2月,《岩土工程学报》为纪念黄文熙先生诞辰90周年而开设的黄文熙讲座。《讲座》刊登在《岩土工程学报》每年第一期。每年度的撰稿人由学报六个一级主办学会推荐候选人,再由《岩土工程学报》全体编委投票选举确定。1998年第1讲的撰稿人为沈珠江。
4月,在南京召开了第三届青年岩土工程师会议,出版了论文集。
8月,在北京召开了第二届国际非饱和土会议。来自24个国家和地区的约20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其中外宾70余名,国际土协TC6委员会主席Fredlund(加拿大),研究非饱和土的专家E.E.Alonso(西班牙)、Warren K. Wray(美国)出席了会议并作报告,包承纲作了关于"非饱和土工程性质与边坡稳定"的邀请报告,沈珠江作了"非饱和土数值分析研究"的水平报告。出版了Proceedings of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Unsaturated Soils论文集。第Ⅰ卷编入102篇论文,分五个专题,由万国学术出版社在会前出版,第Ⅱ卷编入总报告和水平报告,于1999年4月出版。
根据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总会新的章程,各分科学会改名为专业分会。另外,第14届国际土协大会确定国际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协会更名为国际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协会。根据上述情况,经过理事长扩大会议讨论并报总会,决定将我会的全称更改为"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
1999年
2月,《岩土工程学报》黄文熙讲座1999年第2讲的撰稿人为周镜。同月,组织了第三届茅以升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大奖的评选工作,评出大奖获得者陈祖煜,提名奖龚晓南,青年奖栾茂田。
8月,第11届亚洲土力学及岩土工程会议在汉城召开,我会推荐论文15篇。参加本次会议的中国代表有龚晓南、陈祖煜、刘金砺、刘松玉、朱合华等。陈祖煜在本次会议上作了有关"土工构筑物与边坡"的邀请报告。
8-9月份,经过多次酝酿及与有关单位协商研究,并经理事长扩大会议讨论,决定我分会挂靠单位由铁道部科学研究院更换到清华大学,报请上级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批准。
10月,第八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会议在南京召开。会议共收到论文282篇,其中144篇编入论文集,由万国学术出版社出版。出席本次会议的有350人,分六个主题进行讨论,在分组会上许多人作了专题及特邀报告。
会议期间经选举产生了第五届理事会。本届理事会由理事75人组成(尚预留10个名额):
理事长:张在明
副理事长(按姓氏笔划):王铁宏 叶阳升 李广信 陈祖煜 沈珠江 龚晓南
顾 问(按姓氏笔划):冯国栋 卢肇钧 陈仲颐 杨灿文 汪闻韶 周 镜
黄熙龄 蒋国澄 曾国熙 魏汝龙
常务理事(按姓氏笔划):王铁宏 叶阳升 包承纲 李广信 陈祖煜 沈珠江
张在明 张建民 汪 稔 侯学渊 殷宗泽 顾晓鲁
龚晓南 谢定义
秘书长:张建民
副秘书长(按姓氏笔划):宋二祥 沈小克 吴肖茗
挂靠单位: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
11月19日,总会唐美树秘书长、罗祥麟副秘书长以及我会理事长张在明到新挂靠单位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与系领导就学会工作交换了意见。11-12月间,本届理事会秘书处与原挂靠单位铁道科学研究院的交接工作顺利进行。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提供学会秘书处办公室及必要的办公设施并提供活动经费。
12月13日,第五届理事会第一次扩大会议上,我会决定以地基处理学术委员会与浙江大学合办的刊物《地基处理》为载体,开辟"学会专栏",定期发表通知和交流信息,刊载会员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使学会工作更加有效,更加透明公开。
经张在明理事长提议,一致同意李广信为常务副理事长。
2000年
世纪之交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报告会分别于1月7日在西安(150人出席)、8月21日至22日在兰州(90人出席)举行。这两次学术报告会以西部大开发中的岩土力学与工程问题为主线,采取专题报告和与会代表讨论相结合的形式,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专题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城市岩土工程与地下水,基坑工程中的土水压力计算,寒区与旱区岩土工程问题,黄土力学与工程,甘肃省道路工程的现状及发展,黄土地区地震灾害及防治,以及地基地震灾害及实例分析。
2月,《岩土工程学报》黄文熙讲座2000年第3讲的撰稿人为方晓阳。
4月,由第八届全国土力学会议综合报告人从各自专题的论文中各选出5篇,共30篇提交秘书处,进行关于提交2001年国际土力学及岩土工程会议论文的评选,经过学会顾问和常务理事组成的评审委员会的评审,进行投票初步选出18篇论文,要求作者撰写详细英文摘要。然后对收到的详细英文摘要再进行一次评选和排序,最终评选出12篇。此外,为了使国际上更全面了解我国在岩土工程方面的发展,特邀编写2篇能够紧密结合我国重大工程实践的研究论文同时参加评选。
4月11日,在第三次理事长扩大会议上重点讨论了铁道部科学研究院西北分院提出争办第九届(2004)国际滑坡会议事项。西北分院赵肃昌院长列席了本次会议。
6月26-30日在英国Cardiff召开第八届国际滑坡会议,陈祖煜、王恭先、赵肃昌参加了会议。在同时举行的国际土协TC11委员会会议上,陈祖煜介绍了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情况,并提出了中国争办第九届国际滑坡会议的申请,但在第三轮投票时,负于巴西。
6月,第四届优秀土木工程论文集评选结果揭晓。我会有3篇论文获奖。一等奖:《适用于任意侧向位移条件的挡土墙地震土压力理论(英文)》(作者:张建民);二等奖:《广义吸力和非饱和土的统一变形理论》(作者:沈珠江);三等奖:《强夯的边界接触应力与沉降特性研究》(作者:孔令伟、袁建新)。
9月8日至13日,第一届国际青年岩土工程师会议在英国召开。会议由国际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会(ISSMGE)和英国岩土学会(British Geotechnical Society)主办。河海大学刘汉龙出席了会议,并做了学术报告。
9月3日至15日,沈珠江主持的"理论土力学"高级理论研讨班在清华大学举行,来自全国近二十个科研、设计、施工及勘察单位的专家学者及研究生60余人参加了讲习班。
9月3日至17日,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组织的岩土工程新技术、新材料赴日考察团一行9人,赴日本重点考察了土工合成材料在土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考察团成员由水利部、国家电力公司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北京建筑工程集团公司和清华大学的有关专家组成。考察期间与日本同行专家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并参观了日本东京、京都、大阪及福井等地的一些土工合成材料生产厂家和大型工程。
11月19日,在澳大利亚Melbourne召开了2000年国际岩土工程会议,会议由国际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会(ISSMGE)、国际工程地质协会(IAEG)和国际岩土力学学会(ISRM)共同主办,陈祖煜代表我会参加了会议。
12月26日,在第五届第四次理事长扩大会议上进行差额无记名投票选举,增补了8位第五届理事会理事。
2001年
2月,《岩土工程学报》黄文熙讲座2001年第4讲的撰稿人为谢定义。
5月8日,在西安颁发了2000年度(第四届)茅以升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奖:
大 奖:谢定义,提名奖:龚晓南,殷宗泽、郑颖人,青年奖:张建民、殷建华
5月24-26日,在武汉召开了第四届全国青年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会议。会议由我会、中国力学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中国水利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建筑学会地基基础学术委员会联合主办,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所承办。来自国内外的青年岩土工程专家学者120余人出席,交流学术论文100余篇。
5月27日,首届"茅以升土力学与基础工程奖获得者学术报告会"在武汉举行。本届会议由我会倡议,并由我会以及茅以升科技发展基金会和《岩土工程学报》共同主办,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具体承办。历届茅以升大奖获奖者王恭先、陈祖煜、谢定义等专家应邀到会作了学术报告。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和代表90余人出席了学术报告会。会议期间,以展板形式,展示了五位茅以升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大奖获得者的主要业绩。
8月27-31日,在土耳其Istanbul召开了第15届国际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我会选送的10篇论文被收入论文集,出席本届会议的有顾小芸、王吉望、袁勋、殷建华、孔令伟等5人。会议期间,受学会委托,顾小芸出席了国际土协执委会。
10月29日,在清华大学召开了第一届全国环境岩土工程与土工合成材料技术研讨会第一次筹备会。研讨会定于2002年11月在杭州召开,由我会、中国土工合成材料工程协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中国环保产业协会联合主办,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和环境工程学院承办。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与香港土木工程师协会等学术组织定于2002年举行一次有关《21世纪土木工程可持续发展》的国际研讨会。我会推荐了三篇论文。
2002年
1月,我会与中国建筑学会工程勘察分会、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以及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在北京建设部综合勘察设计研究院召开了关于联合主办《第一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会议》第一次筹备会。
2月,《岩土工程学报》黄文熙讲座2002年第5讲的撰稿人为黄熙龄和陈祖煜。
3月,经过多次酝酿并经常务理事通讯投票,第九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定于2003年在北京召开。13日,在理事长扩大会议上就第九届会议的筹备工作做了初步讨论与安排。
4月13日,在杭州浙江大学召开了第一届全国环境岩土工程与土工合成材料技术研讨会第二次筹备会议。筹备会就会议的组织工作、主题内容和论文出版等进行了讨论。李广信、张建民出席了会议。
5月7日,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召开各分会理事长和秘书长联席会议,会议决定中国科协从今年起每年出版一本反映学科发展基本情况的资料性大型文献工具书《学科发展蓝皮书》。我分会由李广信负责参加此项工作。
5月18-20日,由我会及其他六个有关学会联合主办的第六届全国土动力学学术会议在南京河海大学召开。我会参加了部分论文的评审,沈珠江、张建民出席了会议。
5月27日,在清华大学召开《中日岩土工程学术会议》第一次筹备会。日方代表关口秀雄、北村良介和柴锦春出席了会议。会议确定以《城市岩土工程》为主题,并对会议的具体安排作了讨论。
6月,李广信等代表我会参加了中国土木工程学会2002年度土木工程优秀论文评审工作。
6月27日,我会第七次理事长扩大会议就第九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的筹备工作进行了讨论。会上还对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八届理事会理事候选人以及学会工作积极分子候选人的推荐工作以及分会是否参加总会先进集体评选活动等事宜作了讨论。
11月17-19日,在杭州召开了第一届全国环境岩土工程与土工合成材料学术会议。会议共收到论文100多篇,有92篇论文收入论文集。出席会议的代表共200余人,针对环境岩土工程这一带有学科交叉性的热点领域的各类重大课题进行了广泛交流,并总结了我国现阶段在环境岩土工程方面的研究成果以及土工合成材料在环境岩土工程中的应用水平。
11月27-29日,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及学术年会在北京召开。卢肇钧、张在明等人出席了会议。会议期间选举产生了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八届理事会。我分会张在明、张建民、王铁宏、陈祖煜、龚晓南、叶阳升等当选为第八届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理事会理事。我分会被评为先进集体,龚晓南、吴肖茗被评为学会工作积极分子。
2003年
2月,2003年《黄文熙讲座》第6讲撰稿人为郑颖人。
5月,在兰州颁发了2003年(第五届)茅以升土力学与基础工程奖。大奖:龚晓南;青年奖:吴宏伟、杨光华、李宁。
8月4-6日,第12届亚洲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在新加坡召开。我会选送的18篇论文被收入论文集,有8名代表出席了会议。张建民应邀做了"Geotechnical Aspects of High Embankment Dams in China"的大会特邀报告,并出席了国际土协亚洲区成员国代表会议,会上投票决定第13届亚洲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将于2007年在印度召开。
我会第五届第九次(3月26日)及第十次(9月29日)理事长扩大会议主要汇报和讨论了第九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筹备情况。
10月11日,第11次理事长扩大会议讨论审议了第九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会议的日程安排、第一届中日岩土工程学术会议筹备情况以及关于我会理事会换届选举、设立顾问和名誉理事、逐步实行学会会员制等事宜。
10月22-25日,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由我会与中国建筑学会工程勘察分会、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分会、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共同组织。这次会议除8篇专家报告之外,收录了238篇论文,共250多人参加。这次四个不同学科的学会联合起来就岩土工程问题展开学术交流的会议,在我国岩土工程科技发展史上还是第一次。第二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定于2006年召开,将由我会牵头,与其他三个学会联合主办。
10月26-28日,第九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会议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是新世纪我国岩土工程界的一次学术盛会,由清华大学承办,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铁道部科学研究院及北京市勘测设计研究院协办。出席会议500多人。大会有9个综述报告和13个特邀报告,出版了上下两册论文集,共收录论文近300篇。会议期间还组织了学会历史沿革、黄文熙讲座撰稿人业绩、茅以升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大奖获得者业绩以及岩土工程技术和试验仪器等各种展览,并举行了香港与内地岩土工程界的学术交流会。
九届会议期间举行了我会第五届理事会第二次全体会议,65位理事出席了会议,听取了张在明所做的第五届理事会工作总结、张建民所做的关于第六届理事会的产生办法和顾问及名誉理事的建议名单。第六届理事会由理事90人组成(尚预留6个名额),经投票选举产生:
理 事 长:张在明
副理事长(按姓氏笔划):王铁宏 叶阳升 李广信 陈祖煜 张建民 龚晓南
顾 问(按姓氏笔划):卢肇钧 冯国栋 陈仲颐 汪闻韶 沈珠江 周 镜
黄熙龄 蒋国澄 曾国熙 魏汝龙
名誉理事(按姓氏笔划): 王吉望 王恭先 包承纲 刘金砺 刘祖德 吴肖茗
侯学渊 殷宗泽 顾小芸 顾晓鲁 谢定义 濮家骝
常务理事(按姓氏笔划): 王铁宏 叶阳升 汪 稔 李广信 郑 刚 刘汉龙
陈祖煜 张在明 张建民 黄茂松 龚晓南 栾茂田
秘 书 长:张建民(兼)
副秘书长:吴肖茗 张建红
持靠单位: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
会议听取了天津、兰州、广州、重庆和哈尔滨5个城市的代表争取2007年第十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会议承办权的申述报告后,经投票决定第十届会议(2007年)将在重庆召开。
10月29日,中日岩土工程研讨会(The Sino-Japanese Symposium on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由我会和日本地盘工学会联合主办,清华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承办。这是首次以城市岩土工程为主题的双边学术会议,共有102名代表出席了会议,其中中方代表43人,日方代表59人,提出论文70篇,其中中方36篇,日方34篇,出版了会议论文集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in Urban Construction。双方约定,今后每两年举行一次双边学术交流活动,一次一题。
2004年
2月,2004年《黄文熙讲座》第7讲撰稿人为包承纲。
3月24日,根据《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章程》,我分会第六届理事会应由90名理事组成。在第六届第二次常务理事会上,在已有73位理事(老理事48名,新理事25名)的基础上,投票增选了七名理事。
6月27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第九届国际滑坡与工程边坡会议上,陈祖煜代表我会、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和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分会,赢得了2008年第十届国际滑坡与工程边坡会议的主办权。该会议将于2008年6月29日~7月4日,在西安市召开。会议由我会作为牵头学会与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分会和香港岩土工程学会共同主办。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和清华大学共同承办。
8月1日-14日,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与日本建筑技术协会的合作框架下。我会派出张在明、张建民、黄茂松、栾茂田、宋二祥、郑刚六人考察团与总会派出的代表一起赴日本考察。主要参观日本关东和关西地区大型基础建设场地、科研机构、著名大学等,考察日本土木工程方面先进的建设和施工技术。
8月,我会在《岩土工程学报》和《岩土工程界》发出通知,欢迎从事岩土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研究与教育的科技工作者积极申请加入国际土协。截至2004年底,我会新增国际会员几十名,由于有相当数量的老会员退出,我国国际会员总数现为170人。
9月26-29日第五届全国青年岩土力学与工程会议在西安交通大学学术交流中心召开。会议由中国力学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中国水利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建筑学会地基基础分会和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土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主办。由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理工大学 ,长安大学,西安科技大学,西安工业学院承办。会议由中科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机械工业勘察设计研究院和陕西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协办。本次会议旨在促进岩土工程界中青年科技工作者之间的学术交流,共同探讨岩土力学与工程学科的新进展,交流新成果和经验,促进该学科的蓬勃发展。陈祖煜和张建民代表我会出席了会议。
11月,受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委托,由李广信副理事长执笔撰写了《2020年的中国科学与工程技术》(土木工程篇)中的一章"岩土工程";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负责编写了《2020年的中国工程技术发展研究》报告,其中"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工程技术"和"宇宙空间建设工程技术"分别由李广信和张建民负责编写。
11月6-9日,第8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研讨会在上海召开。会议由中国力学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和上海市力学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主办,由上海交通大学和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共同承办,同时由我会等9个单位协办。会议展示和研讨了有关岩土力学与工程中的数值分析和解析方法的最新研究成果、发展趋势及热点难点问题。
2005年
2月,2005年《岩土工程学报》黄文熙讲座第8讲撰稿人为汪闻韶和张在明。
3月4日,我会第六届第三次常务理事会议在铁道科学研究院召开。会上进行了第六届茅以升科学技术奖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奖的评审工作。经投票,评选出2005年第六届茅以升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大奖获奖者:沈珠江和殷宗泽;青年奖获奖者:陈云敏和汪学宁(香港)。
4月23日-24日,第二届非饱和土力学学术研讨会在杭州浙江大学召开。会议由我会主办,浙江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承办,长江科学院土工研究所、河海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和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土工研究所协办。来自包括香港、台湾在内的国内各大学、科研院所及工程勘察设计单位的200余位专家、代表参加了会议。本次研讨会得到了原国际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会非饱和土专业委员会主席D.G. Fredlund、美国Purdue大学V. P. Drnevich及德国岩土工程学会环境土工分会主席E. Gartung等三位国外著名学者的响应和支持,他们均在会上作了特邀报告。大会共收到学术论文66篇,其中水平及专题报告12篇。大会学术委员选出其中19篇优秀论文在《岩土工程学报》非饱和土专刊中发表。
9月12-16日,第十六届国际土力学及岩土工程会议在日本大阪召开。会议由国际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会(ISSMGE)和日本岩土工程学会(JGS)主办。我会于2004年4月向会议组委会选送了9篇文章。这9篇文章反映了中国目前正在实施的能源、交通、水利等大工程中所涉及的岩土工程前沿课题。我会组成30人的代表团出席了本次会议。
10月16-17日,第二届中日岩土工程学术会议在上海召开。这次会议由我会及日本地盘工学会联合主办,同济大学地下建筑与工程系承办,上海市力学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与岩土工程专业委员会、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协办。日方代表50余人,中方来自包括香港和内地大学、科研院所及设计和施工单位的100余位代表参加了会议。论文集收录了120篇论文,大会组织了七个特邀报告,安排了9场次64个分会场报告。
经统计,截止2005年底,我会现有国际土协会员197名,分布在77个单位。
2006年
1月5日,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 (CISMGE-CCES) 与日本地盘工学会 (JGS) 在北京签署合作协议。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副理事长袁驷、秘书长张雁、国际部张俊清,以及我会陈祖煜、张建民出席了签字仪式。日本地盘工学会副会长浅冈显和我会张建民分别在合作协议上签字。
1月9日,做为《岩土工程学报》2006年度黄文熙讲座第9讲撰稿人,李广信在南京作现场演讲,题目为《清华弹塑性本构模型模型的发展》,与会者200余人,会上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3月7日,我会第六届第四次常务理事会议在清华大学召开。会议由张在明主持。在推荐和自荐的基础上,确定了担任国际土协技术委员委员(TC)的中国委员名单。
TC1: Coastal Engineering and Dyke Technology 高福平 张建红
TC2: Physical Modelling in Geotechnics 蔡正银 侯瑜京
TC3: Geotechnics of Pavements 陶连金
TC4: Earthquake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and Associated Problems 张建民 王兰民
TC5: Environmental Geotechnics 陈云敏 胡黎明
TC6: Unsaturated Soils 詹良通
TC8: Frost Geotechnics 马 巍
TC16: Ground Property Characterization from In-Situ Tests 沈小克 李爱国
TC17: Ground Improvement 郑 刚 施建勇
TC18: Deep Foundations 王成华
TC23: Limit State Design in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栾茂田 于玉贞
TC28: Underground Construction in Soft Ground Conditions 黄宏伟
TC29: Laboratory Stress Strain Strength Testing of Geomaterials 姚仰平
TC32: Engineering Practice of Risk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陈祖煜
TC33: Geotechnics of Soil Erosion 高福平
TC34: Prediction Methods in Large Strain Geomechanics 张 嘎
TC35:Geo-Mechanics from Micro to Macro 黄茂松 明海燕
TC36: Foundation Engineering in Difficult Soft Soil Conditions 刘汉龙
TC37: Interactive Geotechnical Design 朱合华
TC38: Soil-Structure Interaction 栾茂田 刘华北
TC39: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for Coastal Disaster Mitig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刘汉龙 张建民
TC40: Forensic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孔令伟 李典庆
5月24日,我会第六届第五次常务理事会会议在铁道科学研究院召开。会议由张在明主持。我会顾问周镜、黄熙龄,陈仲颐、蒋国澄、饶鸿雁,名誉理事王吉望、刘金砺、吴肖茗、殷宗泽、顾小芸、顾晓鲁、濮家骝等出席了会议。张建民汇报了学会近期开展的国内和国际交流工作。会上集中讨论了筹备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成立五十周年(1957~2007)纪念册编撰工作,启动我会换届事宜及筹备第十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工作。
6月18-24日,我会邀请英国剑桥大学Robert Mair教授在中国进行朗肯讲座(Rankine lecture)的巡回演讲。Mair教授介绍了他20多年来在隧洞工程中的实践经验,约有7个单位的100多名专家和研究生参加了报告会。会后进行了学术交流。
8月3-6日,2006年岩土工程物理模拟国际研讨会在香港召开。这次会议由国际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会物理模拟专业技术委员会TC2(Physical Modelling in Geotechnics)和香港科技大学主办,吴宏伟担任组委会主席。会议有300多位代表出席,中国内地有20位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陈祖煜应邀做了"岩石边坡的离心模拟"特邀报告。
8月12-13日,第一届全国土力学教学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由我会主办,清华大学承办,北京工业大学、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协办。到会代表约120人,出版了论文集。会议通过名师示范、教学评议、课件演示等形式,回顾历史,继承传统,交流经验,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展望未来。会议着重对土力学教学改革,教学方法,教材与教学课件建设展开了热烈研讨。我会筹备成立土力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定期召开教学会议,为同行交流提供平台。
9月9日,施建勇出席在奥地利召开的国际土协地基处理技术委员会委员(TC17)会议,在会上介绍了我国南水北调工程中的主要岩土工程问题。
10月16-30日,加拿大著名地质水文学家John Cherry教授应邀访问中国,在北京期间做了关于地下水污染的控制与治理的学术报告。
10月28日-11月1日,第二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在武汉召开。会议由我会、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分会、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和中国建筑学会工程勘察分会联合主办,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承办。会议主要研讨岩土与工程的理论、实践探索、工程实录、新技术与新方法等。王铁宏、杨秀仁、陈祖煜、张在明、冯夏庭、黄鼎成、张苏民、李广信、白世伟等应邀做了大会报告,张建民做了大会总结,龚晓南在大会闭幕式上致辞。与会代表600余人。论文集收录了300余篇论文。大会期间组织了第一届滑坡与人工边坡学术会议等卫星会议。
11月24-25日,第四届岩土工程与岩土环境工程亚洲研讨会在大连召开。这次会议由我会、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环境岩土工程分会和日本地盘工学会九州支部共同主办;大连理工大学海岸与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大连理工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和日本地盘工学会九州支部共同承办。35位日本和韩国代表及80余位中国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论文集收录了114篇文章。
经过两年多时间的筹备,"Geomechanics and Geoengineering -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GMGE国际学报)于2006年初由英国Taylor and Francis出版社出版发行。学报总主编为英国诺丁汉大学余海岁教授和前国际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学会主席Michele Jamiolkowski,名誉主编为沈珠江、谢和平、James K. Mitechell 和Brian Simpson,学报主编包括赵坚、Andrew Whittle、殷建华、黄安斌、Fernando Schnaid、Antonio Gens等。经协商,我会同意成为GMGE国际学报的协办单位。
10月23-27日,在香港特区政府工商及科技局的资助下,我会和香港工程师协会(HKIE)岩土工程分部共同组织了系列交流活动。香港工程师协会岩土工程分部25位代表组团到上海进行工程参访、举办报告会。12月9日张在明、张建民、刘汉龙、陈云敏、朱合华、王卫东和杨秀仁等7位专家赴港在香港城市大学举办了为期一天的报告会,介绍大陆岩土工程建设现状。
12月30日在清华大学召开了我会第六届第六次常务理事扩大会议,主要进行第七届茅以升科学技术奖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奖的评审工作。经评审委员会无记名投票,大奖获得者为魏汝龙,青年奖获得者为刘松玉、岳中琦(香港)。
2007年
1月,做为《岩土工程学报》2007年度黄文熙讲座第10讲撰稿人,龚晓南在南京作现场演讲,题目为"广义复合地基理论及工程应用"。
3月26-27日,第三届全国土力学教学研讨会在广州大学召开,大会由广州大学承办,有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暨南大学、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协办。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高校的70余名代表。刘祖德、殷宗泽、李广信、龚晓南等老教授也参加了会议。广州大学副校长禹奇才教授参加了开幕式。
7月23日,我会第六届第八次常务理事会议在清华大学召开。会议由张在明主持。本次常务理事会讨论了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成立五十周年纪念册编撰工作。
9月15-17日,第六届全国青年岩土力学与工程会议(暨岩土工程系列学术研讨会之十)在上海召开。会议由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中国力学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中国水利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建筑学会地基基础分会和《岩土工程师》编辑部主办。由同济大学承办。
10月20日,我会第六届第九次常务理事会议在清华大学召开。会议由张在明主持。本次常务理事会介绍了第十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第三届中日岩土工程学术会议和第十届国际滑坡及工程边坡会议的筹备情况,讨论了学会理事会换届工作。
10月27-31日,国际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会主席Pinto等在北京举办环境岩土工程讲座。来自北京、天津、杭州和呼和浩特等8各单位60余位专家和研究生参加了讲座。并展开了热烈讨论。
11月1-4日在,第十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在重庆召开。会议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重庆市土木建筑学会和重庆交通大学承办,重庆市建设委员会、重庆市国土房管局、重庆大学、重庆科技学院、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四航工程技术研究院、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重庆研究院、重庆长江工程勘察设计院、西南资源开发及环境灾害控制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协办。出席会议736多人。大会有8个专题综述报告和10个特邀报告,出版了三册论文集,共收录论文429篇。
十届会议恰逢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成立50周年,会议开幕式上举行了隆重简朴的纪念活动,首发了纪念文集《岩土春秋》。
十届会议期间举行了我会第六届理事会第二次全体会议,64位理事出席了会议,听取了张在明所做的第六届理事会工作总结、张建民所做的关于第七届理事会的产生办法和顾问及名誉理事的建议名单。第七届理事会由理事86人组成,经投票选举产生:
理 事 长:陈祖煜
副理事长(按姓氏笔划):叶阳升 李广信(常务) 张建民 龚晓南 滕延京
顾 问(按姓氏笔划):卢肇钧 冯国栋 陈仲颐 周 镜
黄熙龄 蒋国澄 曾国熙 魏汝龙
名誉理事(按姓氏笔划):王吉望 王恭先 包承纲 刘金砺 刘祖德 吴肖茗
侯学渊 殷宗泽 顾小芸 顾晓鲁 谢定义 濮家骝
常务理事(按姓氏笔划):王卫东 叶阳升 汪 稔 李广信 郑 刚 刘汉龙
陈祖煜 张在明 张建民 黄茂松 龚晓南 栾茂田
谢永利 滕延京
秘 书 长:张建民(兼)
副秘书长:吴肖茗 张建红
持靠单位: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
会议听取了天津、兰州、广州和哈尔滨4个城市的代表争取2011年第十一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会议承办权的申述报告后,经投票决定第十一届会议(2011年)将在兰州召开。
11月4-7日,第三届中日岩土工程研讨会在由重庆沿长江顺流而下的游船上召开。会议由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分会及日本地盘工学会共同主办,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承办,以中日岩土工程新前沿为主题。论文集收录了两国专家的92篇论文,参加会议的代表100位,其中有54位日本代表和45位国内代表。会议邀请来自日本、我国大陆和香港的六位著名学者作了特邀报告,安排了3场精彩的学术报告,组织了53个口头报告。
2008年
6月1日,第二届国际减灾及修复技术研讨会在南京召开。本次会议由国际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学会(ISSMGE-TC39和TC4)、多国岩土工程减灾与修复联合工作组织(JWG-DMR)、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环境岩土工程分会和河海大学联合主办。来自中国、美国、日本、葡萄牙、新加坡、挪威、澳大利亚、印度、印尼、马来西亚、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20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国际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会主席Pinto教授、国际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会副主席M.R.马哈夫教授先后致辞并作了主题报告。开幕式后会议分九个专题进行分会场报告及研讨。
6月29日-7月4日,第十届国际滑坡与工程边坡会议在西安市召开。由我会作为牵头学会与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分会和香港工程师学会岩土分部共同主办。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和清华大学共同承办。滑坡会议出版了论文集两册、编辑出版了《中国典型滑坡》一册和《中国工程边坡》四册。会议约有230名国际和境外学者,约有180名国内学者参加了会议。本次会议发表了6个主题报告、7个特邀报告,两次圆桌会议讨论、一个半天的中国日和一天的卫星会议。会议还结合汶川地震滑坡问题组织了特殊专题。本次会议是迄今在国内举办的岩土工程规模最大的国际会议,会议营造了良好的学术交流气氛。会后组织了铜黄公路和西北技术考察线路。
8月28~30日,第七届海峡两岸隧道与地下工程学术及技术研讨会-暨海峡两岸岩土工程和地下工程青年科技研讨会在大连召开。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作为协办单位。有近三十位台湾学者和120位大陆学者针对隧道、地下工程展开了工程技术交流和学术探讨。
10月24-26日在第25届全国土工测试学术研讨会在杭州召开。研讨会由我会土工测试专业委员会主办,由浙江大学和软弱土与环境土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承办。研讨会围绕"微细观−单元体−模型试验−现场测试"四个尺度的土工测试技术、设备及成果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和讨论。会议期间特邀国际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会室内土工试验专业委员会(TC29)主席Richard Jardine 教授和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的张在明院士作2008年度曾国熙讲座。约有120位代表参加了会议。
11月1日,第二届全国土力学教学研讨会在南京召开。研讨会由我会土力学教学委员会主办,东南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承办,河海大学等单位协办。会议针对土力学教学进行了交流与研讨,对其辐射的相关岩土工程课程,如《土工合成材料》、《环境岩土工程》、《城市地下工程》、《城市岩土工程》等;研究生的《高等土力学》及相关的岩土工程课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经验提供交流的平台。会议出版了论文集,约有120位代表参加了会议。
11月3日~4日,第十届全国地基处理学术讨论会在南京召开。会议由我会地基处理学术委员会主办,东南大学交通学院和东南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承办。会议旨在展示地基处理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发展趋势,会议组织了7个主题报告和8个大会报告,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做学术报告并出版了论文集。
11月5-7日,第一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召开。会议由中国力学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主办,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承办,由北京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协办。本次研讨会共进行了6场大会报告和4场分组报告,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工作会议也在研讨会期间召开。100余位参会代表就岩土应力应变特性的测试、复杂应力(或动力)条件下的岩土本构模型、新理论新原理在建立岩土本构模型中的应用、特殊土的本构模型和岩土本构模型的验证与运用等专题进行了交流。会议期间增设了"经典理论及其发展"和"新理论、新方法在本构理论中的应用"两个分组讨论。
11月14日,第二届全国环境岩土工程与土工合成材料技术研讨会在湖南长沙召开。会议由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环境岩土工程分会主办,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和中国土工合成材料工程协会主办,由湖南大学、中南大学、湖南科技大学及湖南工业大学承办。会议出版了论文集,收录论文110篇。
12月27日第七届第二次常务理事会议在清华大学召开,会议通报了第七届理事会成立以来学会的工作,进行了2008年度第八届茅以升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大奖和青年奖评选,大奖获得者为李广信和宰金珉,青年奖获得者为王卫东和张利民(香港)。
2009年
1月,黄文熙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会分别在北京和南京举行。先后有300余人参加了纪念会。与会代表分别用与黄先生共事的一个个生动故事,从各个侧面衬托了黄先生治学严谨,诲人不倦的高尚品质。黄先生的学生们深情回顾了黄先生教书育人的生动事迹。黄先生之子黄啸原先生从家庭生活的另一个侧面向代表们展示了黄先生的风范。
1月10日,我会第七届第三次常务理事扩大会议在南京召开。25位理事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通报了2008年分会工作和2009年学术活动计划、桩基、地基处理和土工测试专业委员会工作、国际土协会员和会费情况、分会网页开发进展。这次会议还通报了由常务理事推荐、单位确认的增选理事名单。重点讨论了国际土力学及岩土工程会议的申办工作、中美岩土工程合作协议签订事宜、组团参加第十七届国际土力学及岩土工程会议(埃及,2009年)事宜、推荐第三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大会(成都,2009年)特邀报告人及大会报告人等。
3月14日,中美地基处理联合讨论会 (U.S.- China Ground Improvement Workshop) 在美国奥兰多召开,双方就目前地基工程处理中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方法的进展开展了广泛的交流。参加该讨论会的双方代表60余人,其中约半数为中方代表,大会期间共27人做口头发言,中方有14位代表发言。
3月16日,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CISMGE-CCES)与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岩土分会(GI-ASCE)进行了合作协议签字仪式。中方有陈祖煜理事长、张建民副理事长、郑刚教授,美方有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岩土工程分会主席Briaud JL、ASCE代表等参加了签字仪式。
8月26日晚,我会第七届第四次常务理事会议在上海召开。会议听取了同济大学关于GeoShanghai 2010的筹备工作和申办2013年国际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的进展;听取了王兰民代表组委会所做关于第11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筹备情况报告;决定2010年将在日本冲绳召开第四届中日岩土工程学术会议;我会支持在香港召开2011年第14届亚洲土力学及岩土工程会议;拟申请成立以下专业委员会:1)软土工程、2)环境土工、3)土的本构关系及强度理论、4)非饱和土和特殊土和5)土力学教学专业委员会;根据茅以升基金会和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的意见,对茅以升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奖励条例和评审细则进行了修订;积极扩大国际土协会员规模。
10月5~9日,第十七届国际土力学及岩土工程会议(1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il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Alexandria, Egypt, October 5-9, 2009) 在埃及的亚历山召开。本届大会是由埃及岩土工程学会主办,并第一次在非洲举办。有十四个ISSMGE的技术委员会(TC) 和联合技术委员会(JTC)召开了会议。截至大会开幕式为止,共有1050代表参加本次大会。中国在这次会议上创下四项历史记录:1)土力学分会理事长陈祖煜院士当选为国际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学会副主席;2)土力学分会常务理事王卫东做了关于深基坑与地基处理专题的综述报告;3) 土力学分会组织了70人出席了本次国际会议,参会代表人数在参加本次大会的国家中名列第二,也是历届中国参会代表最多的一次;4)中国代表团代表黄宏伟、施建勇、朱合华、侯瑜京、詹良通等参加了多个技术委员会组织的学术交流活动,达到了展示成果、加强交流、扩大影响的良好效果。
2010年
4月9日,我会第七届第五次常务理事扩大会议在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召开,30位理事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通报了2009年分会工作和2010年学术活动计划、桩基、地基处理和土工测试专业委员会工作、国际土协会员和会费情况、分会网页开发进展。这次会议还通报了由常务理事推荐的第14届亚洲土力学及岩土工程会议(香港)特邀报告人,并再次通报了2011年8月中旬在兰州召开的第十一届土力学会议的筹备情况。
4月12日至14日,第四届中日岩土工程研讨会在日本冲绳召开。来自中国和日本100多个单位的147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其中,中国代表75人(包括了中国香港、澳大利亚和新加坡的5位华人代表),日本代表72人。在会议开幕式上,大会日方组织委员会主席古関润一教授和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理事长陈祖煜院士分别致开幕词。会议论文集共收录了108篇论文,内容涉及到地下空间开发、环境岩土工程、桩基工程、风险管理等10个研究方向。陈祖煜院士、Tanaka教授、吴宏伟教授、刘汉龙教授和Tokashiki教授分别做大会主题报告。
6月3日~5日,"GeoShanghai 2010国际岩土工程学术会议"在上海大酒店举行,本次学术会议由同济大学、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主办,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地下建筑与工程系承办。本次会议由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李永盛教授、同济大学黄茂松教授和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Al-Qadi Imad教授担任大会组织委员会共同主席,黄茂松教授和美国田纳西大学黄宝山教授担任大会学术委员会共同主席。
10月10日至12日,宏微观岩土力学与岩土技术国际研讨会(IS-Shanghai2010)在上海同济大学举行,该会议由国际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协会(ISSMGE)TC35委员会(现为TC105委员会)和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联合主办,由同济大学和日本山口大学联合承办,旨在对宏微观土力学与岩土技术进行国际交流研讨,探讨土的宏微观特性、离散单元法数值模拟、岩土工程应用技术的最新国际研究成果与发展趋势。
11 月26 日,由浙江大学软弱土和环境土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组织承办的"生活垃圾填埋场岩土工程技术交流会暨《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岩土工程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讨论会"在浙江大学玉泉校区邵逸夫科学馆胜利召开。本次交流会由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城镇市容环卫行业标准归口单位、中国土工合成材料协会环境土工专业委员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环境土工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
12月23-25日,第八届全国土动力学学术会议在哈尔滨召开。会议由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土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并得到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工程专业委员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中国力学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中国水利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建筑学会工程勘察分会,中国建筑学会地基基础分会等相关学会的支持,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承办,哈尔滨理工大学协办。
12月18日,我会第七届第六次常务理事会议在清华大学召开,会议商定了第十一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会议大会主题报告人和特邀报告人推荐,讨论了第十一届会议论文出版方法。建议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可在每四年一次的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会议以分会场的形式举行,以减少会议次数,提高交流水平;建议全国青年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会议的时间调整到每四年一届的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之间年份召开。通报了总会2010年12月10日批复的五个专业委员会,它们是:软土工程,土力学教学,非饱和土与特殊土,土的本构关系及强度理论和环境土工专业委员会,各专业委员会已基本完成筹备工作,并举办了多次学术会议。进行了2010年度第九届茅以升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大奖和青年奖评选,大奖获得者为郦能惠,青年奖获得者为黄茂松和郑刚。
2011年
3月26-27日,第三届全国土力学教学研讨会在广州大学召开。研讨会由广州大学承办,由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暨南大学、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协办。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高校的70余名代表。刘祖德、殷宗泽、李广信、龚晓南等老教授也参加了会议。广州大学副校长禹奇才教授参加了开幕式。
4月15-18日,第七届全国青年岩土力学与工程会议在北京召开。本届会议由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主办,清华大学等单位承办。近200名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共收到投稿论文400余篇,经审查收入《岩土力学》增刊的学术论文90余篇,论文集收入70篇。大会学术委员会成员主要由40岁以下的青年学者组成,大会与分会场的学术报告主持人均由青年学者担任。3位特邀学者和10名青年学者做了大会报告,60余位青年学者作了分会场报告。举办了土动力学专场、溃坝研究专场等学术交流活动,在土动力学专场上举行了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土动力学分会青年工作委员会成立仪式。会议期间还召开了学术委员会会议,确定下届青年会议在南昌召开。
5月17-23日,14届亚洲土力学及岩土工程会议在香港召开,分会组织约30人中国大陆代表参加本次会议。黄茂松代表中国大陆做题为"软基中上浮桩的性能和预测"特邀报告,张宗亮撰写的特邀报告"中国超高面板堆石坝的发展"全文被编入论文集。中国大陆共提交72篇摘要,经评审收录36篇论文。是迄今亚洲会议投稿文章最多的一次。
5月29日,我会第七届第七次常务理事扩大会议在西安召开。会议通报了第十一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会议(兰州2011)会议的筹备进展,建议增加由香港学者宣讲的特邀报告,特邀报告总数由7个增加到9个。讨论申请2017年在上海举办第19届国际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大会事宜,继续发展国际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会个人会员,参与和促进亚洲各国之间的科学技术交流。讨论分会理事会换届事宜,常务理事候选人在行业、地域具有代表性,尊重历史和传统;大力推荐40岁以下青年理事,为学会发展培养后备力量;注重增加工程界和延边地区理事,促进全国学科均衡发展。听取郑刚、滕延京、刘松玉、黄茂松、孔令伟、姚仰平、刘汉龙所做的第十一届全国土力学会议主题报告,并展开讨论和交流。
7月23日,第七届第八次常务理事扩大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讨论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我会第七届理事会工作报告(2007-2011);讨论分会第八届理事会推荐名单、青年理事遴选名单、常务理事名单、副理事长人选等换届事宜;通报和讨论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会议(兰州2011)会议的筹备进展情况;建议成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以促进青年学者的成长;建议四年评选一次设立黄文熙优秀论文奖,每次评选1-5篇。
8月13日,国际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会主席Jean-Louis Briaud应邀访问北京,并赴兰州参加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十一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并做题为"Scour of Bridge Foundations and Erosion of Levees by Overtopping"的特邀报告。
8月16-19日,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十一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在兰州召开。此次会议由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主办,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兰州大学和中国矿业大学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等五家单位联合承办,另有九家协办单位参与。大会共收到投稿论文602篇,会议报告195个。与会代表达1199人,其中,正式代表725人,免注册费学生代表361人,志愿者和工作人员113人。本次大会是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成立近百年来规模最大、与会代表过千人的学术大会,也是甘肃省科学技术领域第一次规模超过千人的专业会议。
8月17日晚,十一届会议期间召开了我会第七届第2次理事会及第八届第1次理事会会议。65位理事出席了会议,听取了张建民所做的第七届理事会工作总结、第八届理事会的产生办法和顾问及名誉理事的建议名单。由第七届理事会投票选举产生第八届理事会,第八届理事会由98位理事组成。报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通过审批并成立了5个专业委员会。
名誉理事长:陈祖煜
顾 问(按姓氏笔划):冯国栋 陈仲颐 周 镜 黄熙龄 蒋国澄 曾国熙
魏汝龙 李广信 龚晓南 张 雁
名誉理事(按姓氏笔划):王吉望 王恭先 包承纲 刘金砺 刘祖德 吴肖茗
侯学渊 殷宗泽 顾小芸 顾晓鲁 谢定义 濮家骝
栾茂田
理 事 长:张建民
副理事长(按姓氏笔划):王卫东 叶阳升 汪 稔 刘汉龙 沈小克(常务)
郑 刚 黄茂松 谢永利 滕延京
常务理事(按姓氏笔划):王卫东 王兰民 叶阳升 汪 稔 刘汉龙 刘松玉
沈小克 宋二祥 杨光华 陈云敏 陈正汉 郑 刚
张建民 张鸿儒 赵明华 侯伟生 姚仰平 黄茂松
谢永利 温彦锋 蔡正银 蔡袁强 滕延京
秘 书 长:张建红
副秘书长:(待定)
持靠单位: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
八届理事会首次选举产生了6名青年理事,他们是:胡黎明(清华大学)、吴志坚(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钱建固(同济大学)、吴江斌(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雷华阳(天津大学)、沈扬(河海大学)。由青年理事成立了青年工作委员会筹委会,组织和协调我国土力学与岩土工程研究领域的青年科技人员开展学术交流和合作。会议听取了天津、上海和哈尔滨3个城市的代表争取2015年第十二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会议承办权的申述报告后,经投票决定第十二届会议(2015年)将在上海召开。
10月14日-16日,第十届全国桩基工程学术会议在河南开封召开,会议由我会桩基础学术委员会和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地基基础专业委员会主办,由河南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工业大学、河南理工大学、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承办。会议针对我国近年来桩基工程领域的应用经验和最新研究成果进行广泛的学术交流。
11月18-20日,第三届全国环境岩土工程与土工合成材料技术研讨会在上海召开。会议由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环境岩土工程分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和中国土工合成材料工程协会联合主办,由上海大学承办。会议以"城市发展与环境岩土工程问题——机遇与挑战"为主题,研讨自然灾害和我国城市化建设高速发展中所引起的各种环境岩土问题以及土工合成材料技术。
12月17日,第八届第1次理事长会议在天津召开。会议商定了申办2017年第19届国际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大会,及组织大型代表团参加2013年第18届国际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大会(巴黎)事宜。讨论了四年一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综述报告人遴选原则,讨论了青年工作委员规模、遴选和换届原则,讨论了成立物理模拟专业委员会的建议(挂靠单位为长江科学院),讨论了茅以升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大奖和青年奖遴选事宜,讨论了《岩土工程学报》黄文熙讲座撰稿人遴选事宜。
2012年
2月29-3月2日,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的非饱和土与特殊土专业委员会在泰国芭提雅召开的第5届亚太地区非饱和土学术会议上成功获得下一届会议承办权,2015年10月第六届亚太地区非饱和土学术会议(The 6th Asia-Pacific Conference on Unsaturated Soils)将在中国桂林召开。
4月14日,全国吹填土地基处理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召开。研讨会由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环境岩土分会、国家标准《吹填土地基处理技术规范》编制组和华中科技大学联合主办,由华中科技大学和河海大学共同承办。来自来国内高校和设计研究单位以及新加坡等近200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研讨会组织了7个特邀报告和10个大会报告。会议论文集收录了49篇论文。
4月20日,第八届第1次常务理事会议在南京召开。会议通报了分会工作:国际土协个人会员达511人,经常务理事会遴选出20篇摘要提交第18届国际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大会,经常务理事会推荐河海大学刘汉龙教授为2013年第16讲黄文熙讲座撰稿候选人,分会推荐《岩土工程学报》第十一届编委会8位新增编委候选人全部当选。会议批准了青年委员会的组成、规模和委员遴选规则,经表决通过了成立物理模拟专业委员会的建议,挂靠单位为长江科学院,提请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审批。
4月21日,第十五讲黄文熙讲座暨院士学术报告会在南京河海大学举办。张建民教授作为主讲人做了题为"砂土动力学若干基本理论探究"第十五讲黄文熙讲座。来自中国大陆30所高校和20个设计研究单位,以及香港和澳门三所高校的400余位代表参加了报告会。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祖煜、赖远明,中国工程院院士郑颖人、龚晓南,岩土工程著名老专家李广信、殷宗泽、包承纲、郦能惠、顾晓鲁等出席了会议。张建民教授在黄文熙讲座中介绍了他从1982年至今在砂土动力学5 个基本理论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
4月,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向国际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会秘书处提出申办2017年第19届国际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大会(中国、上海)会议申请,并向各国家和地区学会发出申办邀请。7月学会第二次向国际学会和各国家和地区学会表达了这一愿望。两次共向相关学会理事长、秘书长及秘书处等发出600余封邮件,共得到超过30家学会和个人的响应,超过15家具有投票权的学会表示积极支持我国申办会议。
6月3-7日,日本地盘工学会主席日下部治(Osamu Kusakabe)教授访问了北京和上海,与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陈祖煜名誉理事长、张建民理事长、黄茂松和王卫东副理事长等进行了深入的交流。目前中日双方学会已经合作举办了四次中日岩土工程学术研讨会,分别是2003年北京第一届、2005年上海第二届、2007年重庆第三届、2010年日本冲绳第四届。第五届中日岩土工程学术研讨会将于2013年5月在成都召开。
6月7-12日,国际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会前任主席Pedro Sêco e Pinto教授访问北京和天津,与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陈祖煜名誉理事长、张建民理事长和郑刚副理事长等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分会与Pinto教授就中国申办第19届国际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大会(上海)议题展开了深入地讨论,并一致同意密切合作,努力为成功申办国际学术大会创造条件,同时制定出申办会议的详细工作内容和时间计划。
9月8-9日,首届岩土工程青年学者论坛在清华大学召开,论坛由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青年工作委员主办,清华大学承办。论坛以"环境岩土工程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邀请了国内50位青年学者参加会议,有10位青年学者做了大会报告,并围绕论坛主题开展了专题讨论,为我国青年岩土工程学者提供学术交流和研究合作的平台。论坛旨在探讨岩土学科的发展趋势,交流最新研究成果,讨论学术观点和创新思路。
9月28日分会第八届第2次正副理事长会议在桂林召开。会议主要讨论了申办第19届国际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大会(2017年,上海)的工作,在学会的积极努力下有32个国家和地区学会表示支持我国申办会议。同时,在这次会议上,还将讨论组织大型代表团参加2013年9月2-5日在巴黎举办的第18届国际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大会。
10月15-16日,第二届岩土材料本构关系国际研讨会(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onstitutive Modeling of Geomaterials: Advances and New Applications (IS-Model 2012))在北京召开。研讨会由清华大学、国际计算方法和岩土新进展学会(IACMAG)、中国岩石力学学会岩体数值和物理模拟委员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土的本构关系和强度理论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研讨会旨在为致力于岩土介质强度和本构模拟的研究人员和工程师提供交流平台、讨论和分享新思路、新见解和新经验,并着重介绍在相关方面的新进展和新应用。有90位代表出席会议,其中港澳代表2位,国外代表60位。
10月25-27日,高速交通岩土工程国际学术研讨会(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for High-speed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会议在中国杭州举办,由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主办,浙江大学承办。会议在我国高速交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针对高速交通建设和服役过程中的岩土工程研究难点和热点展开研讨。有80位代表出席会议。
11月17日,第十届茅以升科学技术奖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大奖和青年奖评审会在清华大学举行。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张雁秘书长作为召集人,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秘书长张建红主持评审会。由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秘书长张雁,分会顾问陈祖煜、龚晓南、李广信,理事长张建民,副理事长叶阳升、滕延京、汪稔、黄茂松、郑刚、谢永利、王卫东,秘书长张建红组成了评审委员会。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委员会茅玉麟秘书长和左颖副秘书长,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基金办公室主任程莹莅临指导。分会秘书汪方出席了评审会。评审委员会对2012年度第十届茅以升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奖的有效候选人进行了充分的评议,投票选出茅以升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大奖候选人2名,青年奖候选人4名报请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委员会审议。
11月24-26日,第一届全国岩土多场相互作用及环境土工学术研讨会在杭州召开,研讨会由分会环境土工专业委员会、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和中国土工合成材料协会主办,浙江大学和软弱土与环境土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承办,多家单位协办。该研讨会针对岩土与大气、水、生物、化学等相互作用机理开展了交流,并探讨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的新进展,旨在促进多学科的合作与交流。约有170 多位代表出席了本次研讨会。11 月25 日,环境土工专业委员会于2011年8月17日被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正式批复成立。环境土工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委员大会会议在杭州召开,专业委员会主任陈云敏教授主持会议,37位委员出席会议。会议介绍了专业委员会筹备过程,通报了国际环境土工专业委员会活动,讨论决定环境土工学术会议每两年开一次,下一次会议于2014 年在上海召开,由同济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岩土工程勘察院、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承办。
12月4-5日,2012城市地质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论坛(2012 Forum on Urban Geoenvironment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在香港召开,论坛由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教育部城市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联合研究中心主办,香港大学承办,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作为承办单位之一。该论坛针对有效利用土地资源、保护自然地质环境、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安全城市建设等方面进行研讨。约有200位代表出席论坛,论文集收录了100多篇论文。
12月13日,受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邀请,中国台北岩土工程学会前秘书长、台湾淡江大学张德文教授访问北京,与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张建民理事长,宋二祥和姚仰平常务理事等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并就中国申办第19届国际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大会(上海)等议题交换了意见,达成了良好的合作意向。
2013年
4月13日,第十六讲黄文熙讲座暨学术报告会在清华大学举办。第十六讲黄文熙讲座有两位主讲人,香港科技大学李相崧教授作为做了题为"饱和土弹塑性理论的数理基础",河海大学刘汉龙教授做了题为"岩土工程技术创新方法与实践"。来自中国大陆34所高校和15个设计研究单位,以及香港和澳门三所高校、工程单位的300余位代表参加了报告会。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楚汉、陈祖煜,中国工程院院士龚晓南,岩土工程著名老专家谢定义、刘金砺、周景星、濮家骝、包承纲、李广信等出席了会议。
4月21日,土动力学与岩土地震工程专题研讨会在北京工业大学召开,研讨会由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城市与工程安全减灾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抗震与结构诊治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办,北京工业大学岩土与地下工程研究所承办。研讨会邀请了郑颖人院士、张建民教授、刘汉龙教授、仇文革教授、戚承志教授、刘晶波教授、赵成刚教授、陈国兴教授、袁晓铭教授、李小军教授、郑宏教授、戴福初教授等,针对土动力学与岩土地震工程领域的"新问题、新挑战、新成果"开展了专题研讨会。
5月9-11日,第四届全国土工合成材料加筋土学术研讨会在湖北武汉召开。会议由中国土工合成材料工程协会加筋专业委员会和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联合主办。会议主题为"加筋土结构的合理设计方法",组织了四个水平报告、一个青年论坛及分组论文交流。来自全国各地高校、设计、科研机构、生产厂家、施工单位的近20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5月18-19日,第五届中日岩土工程研讨会在四川峨眉市召开,这是继前四届(北京、上海、重庆日本冲绳)以来由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和日本地盘工学会共同主办的系列双边研讨会。会议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清华大学及成都理工大学承办。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理事长张建民,副理事长汪稔研究员、黄茂松教授,成都理工大学副校长黄润秋教授等48名中方代表;国际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学会候任副主席Towhata(東畑郁生)教授,日本地盘工学会国际部主任Watabe(渡部要一)教授等24名日方代表;法国南特中央理工大学 Pierre-Yves Hicher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梁春晖教授等79位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出版了论文集,论文集收录了中方论文37篇,日方论文40篇。
5月25日,岩土本构关系高层论坛在桂林理工大学召开。该论坛由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土的本构关系及强度理论专业委员会主办,桂林理工大学承办。专业委员会顾问中国工程院郑颖人院士、主任委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姚仰平教授、副主任委员北京交通大学赵成刚教授、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杨光华教授、上海大学孙德安教授、浙江大学陈仁朋教授以及委员会副秘书长侯伟博士参会。同时,特邀了Colorado矿业大学的卢宁教授和加拿大Uottawa大学的Sai Vanapalli教授。姚仰平教授主持论坛,郑颖人院士、卢宁教授、Sai Vanapalli教授、赵成刚教授、杨光华教授、孙德安教授、陈仁朋教授、姚仰平教授分别作报告。30余位代表参加会议。
6月,发表于2012年加拿大岩土工程学报(Canadian Geotechnical Journal)的题名为"基坑开挖对桩基础形状级承载力影响"(Excavation effects on pile behaviour and capacity)的论文,被评为Canadian Geotechnical Journal2012年最佳论文,并将被授予2013年R.M. Quigley Award奖。该论文作者分别为学会副理事长、天津大学郑刚教授、香港科技大学彭思远博士、香港科技大学吴宏伟教授及天津大学刁钰博士。论文采用离心模型试验技术研究了深基坑开挖对桩基础的承载力和沉降的影响。加拿大岩土工程学会主席Richard J. Bathurst教授特此致函论文作者表示祝贺。郑刚教授等人于2013年10月2日在加拿大岩土工程学会年会上领取获奖证书。
7月19-22日,第八届全国青年岩土力学与工程会议暨青年华人岩土工程论坛在江西南昌隆重举行。全国青年岩土力学与工程会议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龚晓南教授于1992年发起,每3年举办一次,已在浙江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河海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西安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清华大学成功举办了七届。本次会议由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中国力学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中国水利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建筑学会地基基础分会和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土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五个学会主办,由南昌航空大学等单位承办。来自海内外200多位青年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在2013年第7和8期的《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出版论文25篇,《岩土工程学报》增刊出版论文87篇,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论文集1本,论文38篇。来自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和太原理工大学等3名研究生获最佳研究生论文演讲奖。最后经会议组委会投票确定下届会议于2016年10月份在重庆交通大学召开。
9月2-6日,国际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大会在法国巴黎召开。学会组织了近200人的代表团参加本次会议,其中注册代表达167人,是仅次于法国的第二大代表团。并发表了20篇论文。我国的国际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会个人会员规模从2009年的204位,2011年的481位,增至2013年的606位。副理事长黄茂松和秘书长张建红代表学会参加9月1日召开的国际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会理事会,并在这次理事会上提出了主办第19届国际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大会的申请,然而,经过80个国家和地区学会的投票,韩国首尔获得了第19届国际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大会的主办权,法国的Roger Frank当选为国际国际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会主席。
10月11-13日,第一届全国非饱和土-特殊土力学和工程学术研讨会将在重庆召开,会议由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非饱和土与特殊土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重庆交通大学等8个单位承办,《岩土力学》编辑部和《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编辑部等8个单位协办。来自全国91个单位的387名代表出席了会议,其中有3位来自香港、美国和澳大利亚的代表,会议组织了59个学术报告。
10月16-18日,第十一届全国桩基工程学术会议在江苏宜兴召开,会议由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桩基工程专业委员会、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地基基础专业委员会、江苏省土木工程学会主办,宜兴市建设局、建基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浙江理工大学承办。会议围绕桩基工程的理论与试验研究、设计与实践、技术标准等展开研讨。会议组织了三个发展水平报告:学会顾问刘金砺先生做的"桩基础研究若干进展", 学会副理事长王卫东做的"桩基础设计实践与相关工程问题", 专业委员会主任高文生"成桩技术新进展",此外还组织了近30个学术报告,近400名代表出席了会议。
11月4-5日,第四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在杭州召开。大会由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牵头、中国建筑学会工程勘察分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委会共同主办,中国水电顾问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浙江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单位承办。450多位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组织了12个大会报告,60个专题报告。会议共收到361篇论文,其中50篇刊登在《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正刊和增刊上,17篇刊载在《岩土力学》,大会论文集录用99篇,由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发行。
11月15-17日,第一届全国软土工程学术会议在上海召开。会议由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软土工程专业委员会主办,同济大学、上海市力学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承办。会议以"软土工程的理论创新与工程实践"的主题,交流了近年来我国软土工程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近250位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133篇,经会议学术委员会推荐的优秀论文被《岩土工程学报》增刊录用97篇,另有部分大会专题报告结集印刷。会议特别邀请了中国科学院赖远明院士作第八届"孙钧讲座", 20位学者作了大会邀请报告,28位学者作了分组报告。
12月4-6日,第4届岩土工程安全与风险研讨会(the 4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Geotechnical Safety and Risk, 4th ISGSR)在香港科技大学召开,这是继 2007年上海第一届、2009年Gifu 第二届和2011年Munich 第三届的又一次研讨会。研讨会由香港科技大学、岩土工程安全网络 (GEOSNet) 、ISSMGE - TC 304风险评估和管理工程实践技术委员会、和ISSMGE - TC 205岩土工程设计中的安全与适用性技术委员会主办,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作为协办单位。来自全球约150位代表参加了研讨会。研讨会组织了7个主题报告,50个分会场报告,并以此纪念Wilson Tang教授。研讨会出版了论文集,收录了76篇论文。
2014年
4月12-13日,2014岩土本构关系高层论坛在西安理工大学召开。论坛由分会土的本构关系及强度理论专业委员会主办,西安理工大学承办, 120余人参加了论坛。专委会顾问中国工程院院士郑颖人、主任委员姚仰平教授、副主任委员赵成刚、殷建华、黄茂松、孙德安、朱俊高、副秘书长路德春出席会议,同时邀请了西安理工大学罗兴锜、刘云贺,谢定义、李宁,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齐吉琳参加交流。姚仰平主持学术讨论会,郑颖人、殷建华、赵成刚、黄茂松、李宁、孙德安、朱俊高、姚仰平分别作报告交流。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副理事长黄茂松做总结发言。
4月19日,第十七讲黄文熙讲座学术报告会在北京举行。报告会由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承办。作为黄文熙讲座主讲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陈正汉教授将作题为"非饱和土与特殊土力学的基本理论研究"的报告,浙江大学陈云敏教授作题为"环境土工基本理论及工程应用"的报告。来自全国55个单位的350余名代表出席报告会。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祖煜,赖远明,岩土工程著名老专家蒋国澄、杜延龄、李广信、殷宗泽等出席了会议。黄文熙讲座后中国电建集团周建平、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张宗亮总、清华大学张丙印、河海大学高玉峰、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周宏磊、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邓刚分别作了学术报告。
4月18日,分会第八届第3次常务理事会在北京召开,分会顾问陈祖煜、李广信、张雁,理事长张建民,副理事长王卫东、叶阳升、汪稔、沈小克(常务)、郑刚、黄茂松、滕延京,常务理事刘松玉、宋二祥、杨光华、陈云敏、陈正汉、张鸿儒、姚仰平、温彦锋、蔡正银、蔡袁强,秘书长张建红,秘书汪方等23人参加了这次会议。上海交通大学王建华教授,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蔡徳钩高工列席会议,张建红秘书长主持会议。常务理事会审批通过了青年工作委员会新增委员65人,使得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数达到111人;讨论通过了由清华大学张丙印接任土力学教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现任主任委员、清华大学李广信担任名誉主任委员;讨论了第十二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大会的筹备工作。
4月25-27日,第四届全国土力学教学研讨会在华中科技大学召开。研讨会由分会土力学教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和武汉大学共同承办,来自68所高校、7家出版机构共220余名代表参加了研讨会。研讨会接受了99篇教学研讨论文,作为专刊发表在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组织了33场报告交流,包括8个特邀报告和5个专题报告。4月26日举行了换届会议,第二届土力学教学委员会由78名委员组成。王正宏、卢廷浩、刘明振、刘祖德、陈仲颐、周景星、郑颖人、高大钊、殷宗泽、顾晓鲁、龚晓南、谢定义担任专业委员会顾问。李广信担任专委会名誉主任,张丙印担任专委会主任委员。于玉贞、洪振舜、张季超、沈扬、陈云敏、陈晓平、白晓红、廖红建、陈昌富、郑俊杰、钱建固、雷华阳担任副主任委员。介玉新担任秘书长。
4月26日,地下结构抗震专题研讨会在北京工业大学召开。会议由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等单位联合主办,北京工业大学承办。清华大学张建民、刘晶波,北京建筑大学戚承志,南京工业大学陈国兴,同济大学袁勇,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第四研究所田志敏,北京城建设计研究总院杨秀仁出席,60余人参加了会议。杜修力主持研讨会,刘晶波、戚承志、袁勇、田志敏、陈国兴、陶连金、路德春、王睿分别作学术报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理事长张建民做了会议总结。
5月23-25日,第二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在上海大学召开。研讨会由土的本构关系及强度理论专业委员会、中国力学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上海大学承办,同济大学等协办。研讨会吸引了200位代表参会,包括7名来自澳大利亚、美国、法国、日本以及香港的代表。组委会执行主席孙德安主持开幕式。郑颖人、殷建华、张建民、Pierre-Yves HICHER作了大会特邀报告。陈正汉、柴锦春、赵成刚、蔡袁强、姚仰平、黄茂松、杨光华、程展林、韦昌富等做大会邀请报告。研讨会论文集收录了61篇论文,组织了56场学术报告。会议期间召开了土的本构关系及强度理论专业委员会会议。
5月26-28日,GeoShanghai2014国际学术会议在上海召开,这是继Geoshanghai 2006 (400位代表),Geoshanghai 2010(350位代表)的系列国际会议。本次会议由同济大学、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上海市力学学会联合主办,同济大学承办。同济大学丁文其教授和亚利桑那大学章连洋教授担任主席。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余名代表出席会议。麻省理工学院的Herbert H. Einstein做"孙钧院士讲座",剑桥大学Kenichi Soga、同济大学朱合华、德州农工大学Jean-Louis Briaud、浙江大学陈云敏、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Buddhima Indraratna、瑞士联邦理工学院Lyesse Laloui和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Louay Mohammad作大会报告。大会组织了200余场学术报告。
6月14日,分会第八届第3次正副理事长会议在昆明召开。分会顾问李广信,理事长张建民,副理事长王卫东、叶阳升、汪稔、刘汉龙、沈小克(常务)、郑刚、黄茂松、谢永利、滕延京,秘书长张建红出席了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大会组委会主席王建华、大会秘书长陈锦剑列席会议。张建红秘书长主持会议,张建民理事长在会议结束时做简要总结。会议通报了2014年学会分会主办和协办的9次全国性学术会议和1次国际会议。重点商定和讨论了第十二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大会(2015,上海)的筹备工作。
10月17-19日,城市岩土工程前沿论坛在浙江大学举行。会议由浙江大学滨海和城市岩土工程研究中心龚晓南教授发起,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浙江大学滨海和城市岩土工程研究中心和浙江省城市化发展研究中心共同主办。中国工程院周丰峻院士,杨秀敏院士,郑颖人院士,钱七虎院士,龚晓南院士出席了会议,龚晓南院士为大会致辞,周丰峻、杨秀敏、钱七虎院士做了"安中讲坛"报告,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理事长张建民教授、浙江省城市化发展研究中心张晓红主任等24名专家做了主题报告,国内70家单位的20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10月22-24日,第十三届全国地基处理学术讨论会在西安召开。会议由分会地基处理学术委员会主办,长安大学承办,机械工业勘察设计研究院等14家单位协办。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顾问龚晓南、张雁,名誉理事谢定义,理事长张建民,副理事长滕延京、刘汉龙、谢永利,常务理事侯伟生、刘松玉,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的22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录用了64篇投稿论文,组织了27个学术报告,其中17个特邀报告。
10月31日-11月2日,第二届全国岩土多场相互作用及环境土工学术研讨会在同济大学召开。会议由分会环境土工专业委员会等联合主办,同济大学承办,上海大学等协办。同济大学卢耀如院士、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陈以一教授,环境土工专业委员会主任陈云敏教授、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王驹教授,澳大利亚莫纳西大学Malek Bouazza教授,法国路桥大学崔玉军教授、台湾新竹交通大学林志平教授等218名代表出席会议。本次研讨会围绕垃圾填埋、废弃物地下处置、CO2存储及污染土处置等研究领域进行了广泛交流和深入探讨,组织了11个特邀报告和52个专题报告,会议论文集收录了65篇论文。
11月3-5日,26届全国土工测试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召开。会议由分会土工测试专业委员会和中国水利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土工测试专门委员会主办,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水利部岩土力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河海大学、浙江大学、湖北工业大学等承办。土力学分会顾问李广信先生、名誉理事包承纲先生做特邀报告,蔡正银、于玉贞、程展林、陈正汉、朱俊高、胡再强、龚壁卫、詹良通、娄炎等做主题报告。研讨会组织了青年论坛和研究生论坛。论文集收录了107篇论文。280余位代表参加了研讨会。11月4日举行了土工测试专业委员会换届会议,第五届土工测试专业委员会成立,蔡正银担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挂靠在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11月7-9日,第四届全国环境岩土工程与土工合成材料学术研讨会在重庆召开。会议由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环境岩土工程分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中国土工合成材料工程协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学部主办,重庆大学、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重庆交通大学、河海大学、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岩土力学与堤坝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承办。会议围绕我国城市化建设高速发展及自然灾害下引起的各种环境岩土问题、土工合成材料技术发展及应用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约有20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11月14-16日,第九届全国土动力学学术会议在天津大学召开,会议由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土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天津大学、天津大学水利工程仿真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承办,得到了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分会等的支持。40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收到近300篇论文,录用的论文将在《岩土工程学报》与《地震工程学报》刊出。张建民、李亚、刘小生、陈国兴、徐健、黄茂松和王建华做了大会报告,会议组织了14个分会场、86个分组报告。会议期间举行了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土动力学专业委员会换届选举。第7届土动力学专业委员会由79人组成,其中23位常务委员。清华大学张建民担任主任委员,徐健、王兰民、陈云敏,刘汉龙、辛鸿博、刘小生与孔宪京担任副主任委员。
11月21-22日,第一届全国强夯地基处理技术研讨会在天津举办。会议由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主办,中交天津港湾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承办,天津市水运工程学会、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天津大学、天津城建大学等协办。会议以"强夯地基处理技术的理论创新与工程实践"为主题,旨在加强对强夯地基处理技术的理论认识,提高强夯地基处理工程的设计、施工与检测水平,为从事强夯地基处理技术研究和应用的科技工作者提供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约有12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11月28-30日,第二届岩土工程青年学者论坛在江苏宜兴举行。该论坛由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办,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承办,中国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管委会、中宜生态土研究院、《岩土力学》编辑部等多家单位协办。会议将重点围绕土体和地下水污染过程检测与评价、污染土体和地下水分析理论和方法、污染土体和地下水控制技术与设备、污染场地二次开发再利用的评价方法和现状等方面开展学术交流与研讨。约有20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12月,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公布了第十一届优秀论文奖评选的结果,获得一等奖的论文有3篇,获得二等奖的论文5篇,获得三等奖的论文14篇。其中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获得一等奖的论文有《砂土动力学若干基本理论探究》张建民;获得二等奖的论文有《地基处理技术发展综述》郑刚 龚晓南 谢永利 李广信;获得三等奖的论文有《基于CPTU的中国实用土分类方法研究》刘松玉 蔡国军 邹海峰、《An elastic – viscous -plastic model for overconsolidated clays》姚仰平、孔令明、胡晶。
2015年
1月10日,茅以升科学技术奖第十一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奖评审会在天津召开。该奖项由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设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委托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组织评审工作、成立评审委员会。评审工作于2014年8月启动,10月31日接受了4位大奖和12位青年奖申请人的申请材料,评审会按照该奖项的奖励条例和评审细则,经委员会无记名投票评选出了大奖候选人沈小克先生,青年奖候选人刘华北、李典庆、宫剑飞、傅志斌、薛强先生(按姓氏笔画排名)。
1月10日,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第八届第4次正副理事长会议在天津召开。分会顾问李广信,理事长张建民,副理事长王卫东、叶阳升、汪稔、刘汉龙、郑刚、黄茂松、滕延京,秘书长张建红,秘书汪方出席了会议。常务副理事长沈小克、副理事长谢永利请假未出席。第十二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大会组委会主席王建华、大会秘书长陈锦剑列席会议。张建红秘书长主持会议,张建民理事长在会议结束时做简要总结。会议通报了分会组织建设、学术交流、获奖和奖励工作;讨论了交通岩土工程专业委员会筹备工作;讨论了若干新专业委员会设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商定了启动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换届工作;重点商定了第十二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大会的筹备方案。
3月28-29日,第三届岩土本构关系高层论坛在四川大学召开。论坛由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土的本构关系及强度理论专业委员会主办,四川大学承办。110余位代表出席论坛。专业委员会主任姚仰平主持开幕式,四川大学副校长许唯临致欢迎辞,分会副理事长黄茂松代表学会致辞。论坛组织了水平高、内容丰富的专题报告,郑颖人、黄茂松、赵成刚、姚仰平、孙德安、陈仁朋、何思明、张建海、陈群做论坛专题报告。与会代表还针对岩土本构关系的前沿问题进行了热烈充分的讨论。
4月11日,第十八讲黄文熙讲座暨学术报告会在南京举行。报告会由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主办。作为黄文熙讲座主讲人,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的陈生水教授级高工做了题为"土石坝试验新技术研究与应用"的报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姚仰平教授做了题为"UH模型系列研究"的报告。来自我国大陆、香港、澳门、奥地利等国家和地区500余名代表出席。黄文熙讲座后举办学术报告会,郑颖人院士、杜彦良院士、赖远明院士、汪小刚教授级高工、朱合华教授、刘松玉教授做了学术报告。
4月12日,分会第八届第4次常务理事会议在南京召开。会议通报了学会2015年主办和协办的7次会议,其中4次全国性学术会议,3次国际会议。重点通报第十二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大会筹备情况:大会收到投稿论文700余篇,其中450篇将在7个学报的增刊上发表,通报了在第十二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大会举办的首届全国大学生岩土工程竞赛邀请赛、首届岩土工程院士专家高峰论坛、茅以升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奖论坛、岩土工程国际知名学者专家论坛、岩土工程青年学者专家论坛的筹备工作。会议同时协商、酝酿、推荐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第九届理事会理事候选人。
5 月16 日,分会第八届第5 次正副理事长会议在重庆大学召开。分会理事长张建民,副理事长王卫东、刘汉龙、沈小克(常务)、郑刚、黄茂松、谢永利、滕延京,汪稔,秘书长张建红,秘书汪方出席了会议。张建红秘书长主持会议,张建民理事长在会议结束时做简要总结。第八届理事会于2011年8月17日成立,将于2015年7月18日届满。会议重点协商、酝酿、推荐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第九届理事会理事候选人、常务理事候选人和正副理事长候选人,会议讨论了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六十周年纪念文集《岩土春秋》(1957-2017)再版事宜。
6月2-5日,Deep Mixing 2015在美国旧金山召开,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作为协办学会。日本举办了1996、2002和2009年度的会议,瑞典举办了1999和 2005年度的会议,2015年深层搅拌法专题研讨会第一次在北美召开。该研讨会将针对2009年以来与深层搅拌法相关的材料、仪器设备、系统设计和项目实施的进展进行交流,对深层搅拌法在工程支护和加固等应用进行研讨。研讨会邀请国际知名专家介绍最新进展,典型工程实例和相关科技创新。
7月17-20日,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12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大会在上海隆重举行。大会由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主办,由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同济大学和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等6个单位承办,17个单位协办、7个单位给予了支持。本届大会与会代表达到2066人,是及2011第十一届大会的第二个千人盛会。会议收到投稿论文720篇,收录论文467篇,300多人在会上演讲交流。参会代表人数、投稿论文数、收录论文数和演讲交流人数均创历史新记录。本届大会以"岩土工程安全与创新"为主题,进行了三天紧张有序、紧凑高效、广泛深入的学术交流。
7月18日,分会第八届第2次理事会及第九届第1次全体理事会于2015年在上海光大会展中心举行。出席理事会全体会议的有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原秘书长张雁,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综合部主任张君,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学术部李冰、包雪松,分会顾问龚晓南,分会理事长张建民,分会副理事长王卫东、叶阳升、汪稔、刘汉龙、沈小克、郑刚、黄茂松、谢永利、滕延京,分会常务理事王兰民、刘松玉、杨光华、陈云敏、陈正汉、张鸿儒、姚仰平、蔡正银、蔡袁强,秘书长张建红,76位理事和秘书汪方等111人出席了会议。会议审议了分会第八届理事会工作报告(2011-2015),选举产生第九届理事会;由第九届理事会投票选出第十三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大会举办地是天津,会议承办单位为天津大学。
8月31日-9月1日,第六届日中岩土工程研讨会(The Sixth Japan - China Geotechnical Symposium)在日本札幌召开。这是继前五届北京(2003)、上海(2005)、长江客轮(2007)、冲绳(2010)、峨眉山(2013),由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和日本地盘工学会共同主办的系列会议。本次研讨会由日方Takeshi Katsumi和中方张建民、姚仰平担任组委会主席。研讨会吸引了100余位参会代表,包括中方代表40余人,日方代表50余人。研讨会邀请北海道大学的Tatsuya Ishikawa和东南大学刘松玉做主题报告;邀请名古屋大学张锋、奥地利农业大学吴伟、澳大利亚纽卡斯尔盛岱超、香港理工大学殷建华、东京科学大学Yoshiaki Kikuchi、日本地球科学与灾害防治研究所Kazuo Tani、早稻田大学Hirokazu Akagi做特邀报告;研讨会组织了56个口头报告,出版了论文集。
10月14-16日,第十二届全国桩基工程学术会议在重庆召开。会议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桩基础学术委员会、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地基基础专业委员会、重庆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重庆市土木建筑学会岩土工程分会主办,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等单位承办。与会代表600余人。郑颖人、高文生做大会主题报告,王卫东、张雁、杨敏、陈凡、郭传新、彭桂皎、龚维明、王俊杰、黄雪峰、黄文龙、杨永波和沈保汉等专家做大会特邀报告。会议收到论文153篇,其中28篇在《岩土力学》杂志及增刊发表、49篇在《建筑科学》增刊上公开发表,出版的论文集收录88篇论文。10月14日桩基础学术委员会会议投票确定第十三届全国桩基工程学术会议于2017年在合肥举办。
10月17-18日,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前沿论坛暨第九届浙江大学曾国熙讲座在杭州召开。论坛由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浙江大学滨海和城市岩土工程研究中心、浙江省城市化发展研究中心、北京交通大学共同主办。来自全国60余家单位的29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吴伟(奥地利)做题为 "土的亚塑性本构理论"的曾国熙讲座。钱七虎院士做 "中国地下空间开发的现状问题和发展"报告,王浩院士做 "新时期海绵城市的建设—城市空间的再规划利用"。17位专家做了专题报告,内容涵盖了城市地下综合体、地下交通、地下共同沟、地下综合管线、地下停车场等地下空间利用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营和管理等方面。
10月21-23日,第四届岩土本构关系高层论坛在中南大学召开。论坛由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土本构关系及强度理论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南大学承办。姚仰平、殷建华、赵成刚、黄茂松、孙德安、陈仁朋、盛岱超、罗强、冷伍明、杨果林、吴伟(奥地利)、Scott Sloan(澳大利亚,Rankine Lecturer)等90 余人出席了论坛。与会代表中有4位岩土工程领域学术期刊主编:Computers and Geotechnics主编Scott Sloan、Acta Geotechnica主编吴伟、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mechanics主编殷建华和Canadian Geotechnical Journal主编盛岱超。论坛组织了10场中英文学术报告,与会专家和代表针对"特殊土和非饱和土的本构关系与工程性质"等方面的前沿问题展开了热烈深入的讨论与交流。
10月24-26日,第6届亚太地区非饱和土学术会议(The 6th Asia-Pacific Conference on Unsaturated Soils)在广西桂林举办。会议由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非饱和土与特殊土专业委员会、中国力学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桂林理工大学、中科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等主办。陈正汉和韦昌富担任组委会主席。前5届会议分别在新加坡(2000年)、日本大阪(2003年)、中国南京(2007年)、澳大利亚纽卡斯尔(2009年)和泰国芭堤雅(2012年)召开。本次参会代表260人,其中国外代表50人。邀请了连续3届ISSMGE TC106的专委会主席DG Fredlend,EE Alonso和D Toll出席会议。会议组织了7个大会主题报告,10个分会场特邀报告,96个分会场口头报告。出版论文集中收录142篇论文。
11月9-13日,第15届亚洲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在日本福冈召开。注册参会代表865人,会议组织了15个主题和特邀报告, 420个口头报告的交流。学会顾问龚晓南,副理事长郑刚、王卫东、刘松玉等50余位中国代表出席会议。郑刚副理事长做了Environmental impact of ground deformation caused by underground construction in China的大会主题报告。冯世进、胡黎明担任了环境岩土工程分会场主席,王睿担任了地震工程分会场主席。黄茂松副理事长代表学会参加亚洲理事会议,经投票决定第16届亚洲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将于2019年在台湾召开。郑刚、黄宏伟、陈仁鹏参加了国际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会亚洲城市岩土工程委员会的成立会议,并争取到第一届亚洲城市岩土工程技术会议于2019年在中国召开,由湖南大学、天津大学承办。
11月20-22日,海洋风电基础工程学术论坛在南京召开。论坛由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主办,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东南大学海洋工程结构和安全研究中心院及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共同承办。220余位代表出席了论坛。东南大学龚维明教授主持开幕式,三峡集团毕亚雄副总经理致开幕辞。论坛特邀了30余个报告。东南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亚利桑那大学、西澳大学等多所高校的教授及研究生介绍了海洋风电基础工程领域的研究成果。中交三航工程局、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的工程师们介绍了他们在海上风电开发的工程实践及结合工程开展的研究与探索。论坛围绕海洋风电发展、风机基础的施工与设计、桩基的受力特性以及海洋环境对基础的影响等进行了深入研讨。
2016年
4月7日,2016固体废弃物处置与城市安全论坛暨第九届浙江大学曾国熙讲座在杭州召开。会议由浙江大学曾国熙讲座基金会、浙江大学软弱土与环境土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及我会环境土工专业委员会主办。150余人出席了会议。何满潮院士作第九届浙江大学曾国熙讲座,杨春和、陈云敏、殷跃平、詹良通作专题报告。
4月8日,我会第九届第一次常务理事会议在南京召开。会议通报了施工技术专业委员会和交通岩土工程专业委员会的工作进展;讨论了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60周年纪念文集的再版事宜。
4月9日,第十九讲黄文熙讲座学术报告会在南京河海大学举行。黄文熙讲座主讲人、同济大学黄茂松教授做题为"土体稳定与承载特性的分析方法"的报告。来自我国大陆、香港、澳门、奥地利等地500余名代表出席。
4月15-17日,第四届岩土工程青年学者论坛在南昌召开。论坛由我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办,华东交通大学承办。200多位代表参会。论坛组织了特邀报告、专题报告、研究生论坛,共40个学术报告针对"交通岩土工程基础设施安全与控制"主题展开了研讨。
5月22日,我会交通岩土工程专业委员会在成都召开成立大会。专委会挂靠西南交通大学,主任委员由分会副理事长叶阳升担任,副主任委员包括马建林(常务)、谢永利、刘松玉、张鸿儒、周顺华、冷伍明、陈仁朋、王旭、边学成,秘书长为晏启祥。
5月22日,第一届全国交通岩土工程学术交流会在成都召开。交流会由我会交通岩土工程专业委员会主办,西南交通大学承办。100多位代表出席会议。会议邀请了20位专家做特邀报告。
8月7-9日,第一届土动力学及岩土工程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The 1st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oil Dynamics and Geotechnical Sustainability)在香港召开。研讨会由清华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中国振动工程土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和我会共同主办,得到ISSMGE、ASCE的支持。来自美国、日本、英国、加拿大、中国等国家的10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出版了论文集,评选了优秀学生论文奖。
8月8-10日,非饱和土的应力-强度理论与变形特性专题学术研讨会在大连召开。研讨会由我会非饱和土与特殊土专业委员会主办,由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和土木工程学院承办。来自全国42个单位和法国路桥大学的116名代表参加会议。研讨会组织了18个特邀报告和 10个学术报告,评选了本届会议的优秀论文。
8月26-28日,软土工程前沿论坛在湖南大学召开。论坛由我会软土工程专业委员会主办,湖南大学和浙江大学承办,多家单位协办。140余位代表出席。黄茂松、王卫东、郑刚、刘松玉、杨光华、梅国雄、陈仁朋等作特邀报告,18位学者作了专题报告。
10月10-11日,2016年城市岩土工程西湖论坛在杭州召开。会议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我会、浙江大学滨海和城市岩土工程研究中心共同主办。这是继城市岩土工程前沿论坛(2014)和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前沿论坛(2015)的第三次论坛。来自全国约150位有关专家出席,论坛组织了26个特邀报告。
10月28-30日,第27届全国土工测试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召开。会议由我会土工测试专业委员会和中国水利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土工测试专门委员会主办,河海大学、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等单位承办。300余位代表参加了研讨会。
11月4-5日,2016非饱和土与特殊土国际论坛(2016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unsaturated soils and special soils)在武汉大学举行。论坛由我会非饱和土与特殊土专业委员会主办。18位中外专家出席论坛并作了学术报告。
11月10-13日,第九届全国青年岩土力学与工程会议在重庆召开。会议由我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中国力学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中国水利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建筑学会地基基础分会、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土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震学会 岩土工程防震减灾专业委员会主办。重庆交通大学、重庆大学和招商局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承办,16家单位协办。700名代表参会。会议组织了9个特邀报告,4个分会场报告。
11月11-13日,第三届全国环境土工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召开。研讨会由我会环境土工专业委员会、中国土工合成材料协会环保专业委员会、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废物地下处置专业委员会主办,东南大学承办,22家单位协办,近30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11月19-20,第十四届全国地基处理学术研讨会在南昌召开,会议由我会地基处理专业委员会主办,江西理工大学、华东交通大学、中恒建设集团承办,14家单位协办。400多名代表参加会议。会议正式出版了论文集,收录论文92篇;组织了10个特邀报告、23个交流报告及13个研究生报告。
11月25日,我会施工技术专业委员会在上海成立。专业委员会挂靠华东建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主任委员由王卫东担任,副主任委员包括李耀良、张雁、高文生、刘永超、龚秀刚。秘书长为戴斌,副秘书长为常林越和王理想。
11月25日,第一届岩土工程施工技术创新论坛在上海召开。会议由我会施工技术专业委员会,华建集团上海地下空间与工程设计研究院,上海市力学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主办,8家单位承办。150余名代表出席会议。会议组织了15个大会特邀报告
11月26日,第十二届茅以升科学技术奖—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奖评审会在上海召开。评审委员会投票选出茅以升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大奖候选人陈云敏和刘汉龙、茅以升土力学及岩土工程青年奖候选人韩煊、胡黎明、陈仁朋、杜延军和周辉,报送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委员会审批。
11月26日,我会第九届第一次正副理事长会议在上海召开。会议通报了学会2015年5月以来举办的22次学术会议,重点审议了我会60周年纪念文集的文章。
2017年
3月24-27日,第五届全国岩土工程青年学者论坛在海口召开,论坛由我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办,海南大学承办。来自国内外六十余家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的近17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组织了38个学术报告的交流。
4月15日,我会第九届第二次常务理事会议在北京西郊宾馆召开。23位常务理事出席。会议通报学会组织的学术会议、参与的国际交流活动,通报岛礁岩土工程的工作进展,讨论审议《岩土春秋》暨分会成立60周年纪念文集。
4月16日,第20讲黄文熙讲座学术报告会在清华大学举行。黄文熙讲座主讲人香港科技大学吴宏伟做了题为"大气–植被–土体相互作用:理论与机理"的报告。来自我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奥地利、美国等国家和地区600余名代表出席。
6月9-11日,第一届全国岛礁岩土工程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召开。研讨会由我会主办。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承办。来自80家单位260余位代表莅临研讨会,研讨会组织了27个大会报告。
7月10-12日,第五届全国土力学教学研讨会在南京举办。会议由我会土力学教学委员会主办,河海大学及教育部岩土力学与堤坝工程重点实验室承办,来自90家单位的近300名代表参加会议。李广信、殷宗泽、童小东、张鸿儒、Hossam Abuel-Naga、邵龙潭做特邀报告。研讨会还组织了大会报告、高校青年教师公开课论坛、分组讨论、土力学教学委员会全体委员会议等活动。
7月24-26日,第二届全国非饱和土与特殊土力学及工程学术研讨会在兰州召开。会议由我会非饱和土与特殊土专业委员会主办,兰州理工大学承办,多家单位协办。来自118个单位的610多名代表出席会议。分会副理事长谢永利、专委会主任委员陈正汉等在开幕式上致辞。会议编印了论文摘要汇编,推荐143篇论文在《岩土工程学报》和《岩土力学》等增刊发表,评选会议优秀论文20篇。王恭先、王复明和赖远明等41位专家做大会报告、组织分会场报告82个。
9月1-3日,第三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由我会土的本构关系及强度理论专业委员会、中国力学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震学会基础设施防震减灾专业委员会、城市与工程安全减灾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大工程结构抗震与减震控制创新研究群体共同主办,北京工业大学承办。40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邀请了19位学者做大会主题报告,组织了5个分会场112个学术报告。
9月13日,施工技术专业委员会2017年全体委员会议暨学术报告会在天津召开。会议由天津建城基业集团有限公司、天津大学和天津市建筑学会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专业委员会联合承办,多家施工技术企业协办。70余位委员出席了会议。学术报告会组织了9个关于施工新装备和技术的报告,100余位专家代表参加了会议。
10月14-15日,第一届全国交通岩土工程学术论坛在长沙召开。论坛由我会交通岩土工程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南大学承办,湖南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湖南科技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等协办。150多名代表出席会议。会议期间举行专委会全体委员会议。
11月9-10日,2017年岩土工程西湖论坛:岩土工程测试技术在杭州召开。论坛由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浙江大学滨海和城市岩土工程研究中心主办。200余人出席会议。钱七虎和杜彦良做特邀报告,30位会专家就岩土工程测试技术展开研讨和交流。
10月27-29日,第三届地基处理及地基控制国际学术会议在杭州举行。会议由浙江工业大学、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中国力学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来自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180余名代表参加会议。黄茂松、郑刚、刘松玉、蔡袁强、Indraratna B、韩杰、楚剑、崔玉军、Watabe Y、Correia A、盛代超、杨骏做大会报告。
11月11-12日,第二届全国软土工程学术会议在天津市召开。会议由我会软土工程专业委员会主办,天津大学承办。600余名代表出席会议。张建民、陈湘生、黄茂松、王卫东、郑刚、蔡袁强、刘松玉、杨光华、陈仁朋、宋二祥、周同和、王清、叶观宝、邓卫东、吴万平、周国钧、梅国雄、朱雁飞、张雁分别做大会报告,会议还组织了主题报告20场,青年科学家论坛报告9场,分组报告67场。
11月24-26日,第二届亚洲城市岩土国际研讨会在长沙召开。研讨会由国际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会亚洲城市岩土工程分会(ATC6)和我会主办,湖南大学和天津大学等承办。100多名代表出席会议。研讨会组织了35个学术报告。陈仁朋、欧章煜、黄茂松、黄宏伟、周万欢, Paulus, Sugimoto,寿克坚,黄南辉,郭伟,康馨做大会报告。
2018年
3月16-18日,第七届中日岩土工程研讨会(The 7th China-Japan Geotechnical Symposium)在海南三亚召开。会议由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与日本地盘工学会主办。184位代表参加会议,中方代表143人和日方代表41人。王兰民、Takeshi Katsumi、黄茂松、蒋明镜、Noriyuki Yasufuku、沈水龙做特邀报告,会议组织了78个分会场报告,会议论文集收录了81篇论文,其中中方53篇,日方28篇。
3月23-24日,第六届全国岩土工程青年学者论坛在上海召开。论坛由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主办,同济大学、华建集团上海地下空间不工程设计研究院和上海交通大学承办。本届论坛有111位代表参加会议,16位专家分别做特邀报告。会议组织了19个研究生报告,评选了8篇优秀论文。
4月2日,第六届岩土本构理论高层论坛在杨凌召开,论坛由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主办,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承办。来自国内外200余位代表参加。姚仰平、盛岱超、黄茂松、邵龙潭以及承办单位张爱军、杨秀娟、侯天顺分别做了报告。
4月16日,第21讲黄文熙讲座学术报告会在北京举行。东南大学刘松玉教授做了题为"污染场地测试评价与处理技术"的报告,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汪小刚教授级高工做了题为"高土石坝几个问题探讨"的报告。400余名代表出席。黄文熙讲座后举办了学术报告会,陈正汉、施建勇、赵剑明、徐文杰、钟启明做了学术报告。
5月12-14日,第七届东亚岩土自然灾害技术大会(7TCEAGND)在成都举办。汶川地震十周年国际研讨会同期召开。会议由国际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学会(ISSMGE)亚洲自然灾害技术委员会(ATC3)、中国地震局、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中国地震学会岩土地震工程减灾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承办。来自10个国家的约100名代表出席。会议组织了1个汶川地震纪念大会特邀报告,Ishihara 论坛,4个分会场主题特邀报告,23个邀请报告,22个口头报告以及13个展板报告。
5月27日,第二届中美地基处理技术交流会在上海召开。会议由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和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岩土工程分会共同组织。郑刚和韩杰任交流会共同主席,有90余位中美岩土工程代表参会,中美十几位专家针对地基处理技术进展做了专题报告。
6月23-25日,第二届全国岛礁岩土工程学术研讨会在大连召开。会议由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主办,大连理工大学承办,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清华大学协办。有300多位代表出席会议,组织了9个特邀报告和分组报告。
7月20-22日,第五届全国环境岩土工程与土工合成材料学术研讨会在呼和浩特举行。会议由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环境岩土工程分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中国土工合成材料工程协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学部共同主办,内蒙古农业大学承办。300多名代表参会。刘汉龙、楚剑、冯世进、邓建辉、杜延军、刘华北和李驰等作大会特邀主题报告,12位专家作了分会场邀请报告,还组织了26个分会场报告。
10月28日-11月1日,第八届国际环境土工大会(The 8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Environmental Geotechnics)在杭州召开。会议由浙江大学软土与环境岩土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香港岩土工程学会和国际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会环境土工技术委员会主办。陈云敏担任组委会主席。365位代表出席了会议,其中国外代表120余位。会议出版了论文集,收录262篇论文。大会安排了22个大会报告和216个分组报告。
9月12日,《预应力鱼腹式基坑钢支撑技术规程》宣贯会与技术交流活动在上海举办。该活动由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和上海市力学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华建集团上海地下空间与工程设计研究院和上海强劲地基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承办。来自科研院所、设计及施工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约150人参加了交流。上海地下空间与工程设计研究院翁其平介绍了规程编制过程。
10月11-13日,第二届全国交通岩土工程学术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由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主办,北京交通大学和苏交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承办,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等19家单位协办。会议参会代表360人,会议邀请王复明、陈湘生、刘松玉、黄茂松等14位专家做大会报告,组织了97个分会场和研究生报告。会议共收到165篇论文。
10月14-16日,第七届全国岩土工程青年学者论坛于2018年在大连召开。论坛由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办,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海岸和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承办。本次论坛有122位代表参加会议,14位专家分别做特邀报告,组织了40个交流报告。
10月19-21日,第十五届全国地基处理学术讨论会在武汉召开,会议由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主办,武汉谦诚桩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武汉武建机械施工有限公司、中交四航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湖北徐基工程机械有限公司承办,20家单位协办和支持。会议参会人数500余人。会议组织了18个大会报告和33个分组报告。
10月26-28日,岩土工程西湖论坛(2018)在杭州召开。论坛由浙江大学滨海和城市岩土工程研究中心联合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浙江省科协技术协会主办,浙江省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承办,武汉航空港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和北京交通大学等14家单位协办。92家单位的220余位代表出席会议。
11月2-4 日,裂隙性黏土的工程特性及应用专题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召开。会议由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主办,武汉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等承办。来自全国 86 家单位的 330 名代表出席会议。会议组织了38 个特邀报告、22 个邀请报告和 22 个研究生报告。会议收到论文 86 篇,编印了论文集,评选出优秀论文 9 篇。
11 月2 日-4 日,第十届全国土动力学学术会议在南京召开。会议由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土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地震学会岩土工程防震减灾委员会主办,南京工业大学承办。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等多家学会作为支持单位,《岩土工程学报》等多家学报作为协办单位。800余位代表参加会议。
11月6-8日,第二届全国岩土工程施工技术创新论坛在郑州举行。会议由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和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分会主办。河南省建设科技协会、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工程勘察专业委员会、河南省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协会勘察专业委员会联合承办。350余名专家代表参加了会议,滕延京副理事长代表学会致辞。王复明、陈云敏、刘松玉、李耀良等15位专家做特邀报告。
11 月 9- 11 日,第 28 届全国土工测试学术研讨会在郑州召开。会议由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和中国水利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主办,河南工业大学等十家单位承办。420余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邀请了包承纲、王复明、黄茂松、蔡正银、张利民等31位专家做特邀报告,组织了30个分会场报告。会议前邀请了16家单位开展了第二届全国土工平行试验—黄河下游粉土三轴试验,并在研讨会上介绍了试验的结果。
11月30日~12月2日,近岸与离岸软土工程学术研讨会在杭州举行, 研讨会由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和中国地震学会近岸与离岸工程灾害环境防护专业委员会主办,浙江大学承办。50 多家高校和科研机构的220位代表参会。
2019年
1月5日,第十三届茅以升科学技术奖—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奖评审会在南宁召开。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秘书长李明安和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委员会秘书长茅玉麟牵头,土力学分会负责组织评审具体工作。评审委员会投票选出茅以升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大奖候选人一名、茅以升土力学及岩土工程青年奖候选人五名,报送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委员会审批。
1月16日,岩土工程施工技术创新研讨会在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召开。研讨会由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会与武汉土木建筑学会主办,旨在推动武汉地区岩土工程设计和施工技术的创新发展,针对深厚软土地区的超深基坑支护设计与施工展开研讨。来自岩土工程设计、施工、勘察等相关单位的30余位专家和技术人员参会。
4月21日,第22讲黄文熙讲座学术报告会在南京举行。河海大学高玉峰教授做了题为"河谷场地地震波传播解析模型及放大效应"的报告,天津大学/同济大学蒋明镜教授做了题为"现代土力学研究的新视野-宏微观土力学"的报告。500余名代表出席。讲座前举办了《岩土工程学报》创刊40周年纪念活动。讲座后举办了学术报告会,张丙印、党发宁、殷坤龙、刘恩龙和傅中志做了学术报告。
6月28-30日,第三届全国岛礁岩土工程学术研讨会在长春召开。会议由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主办,吉林大学、中科院武汉岩土力学所、吉林省岩土力学与结构新材料重点实验室承办。汪稔、刘松玉和郑刚副理事长等300余位代表出席会议。会议以促进岛礁工程的理论和技术发展为宗旨,以科技创新为中心议题,组织了6个特邀报告、8个主旨报告和34个大会报告。
7月18-21日,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十三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大会在天津社会山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行。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郭允冲理事长和国际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会主席吴宏伟教授出席大会开幕式致辞。大会由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主办,天津市土木工程学会、天津建筑学会等12个单位承办、11个单位协办、13个单位支持。本届大会与会代表达到2573人,投稿论文935篇,收录论文512篇,491人在会上演讲交流。参会代表人数、投稿论文数、收录论文数和演讲交流人数均创历史新记录。
7月19日,分会第九届第二次全体理事及第十届第一次全体理事会议在天津社会山国际会议中心举行,117位理事或者代表参会。会议听取张建红做第九届理事会工作报告和介绍第十届理事会产生办法。会议选举产生第十届理事会,张建民担任理事长,副理事长(按姓氏笔画排序)是王卫东、叶阳升、刘汉龙、刘松玉、汪稔、陈云敏、郑刚、张炜、高文生、高玉峰、姚仰平、黄茂松、谢永利。第十届理事会投票选出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作为第十四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大会牵头承办单位。
9月27-29日,填土的力学特性与工程实践专题学术研讨会在太原召开。会议由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主办,太原理工大学等单位承办。白晓红教授主持开幕式,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 40 篇,组织了8个特邀报告、18个主题报告、17个分组报告、6个青年论坛报告和12个研究生论坛报告。出席会议的代表有270多位。
9月27-30日,中日岩土工程材料与技术论坛暨第八届全国岩土工程青年学者论坛将在浙江省宁波市逸东诺富特酒店召开。会议由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主办,宁波大学和宁波诺丁汉大学承办。论坛邀请到陈云敏院士、小泉淳教授等15位专家做特邀报告,邀请了8位青年专家报告,组织了分会场报告36个,出席会议代表150多位。
10月12-13日,第二届软土工程前沿论坛在郑州召开。会议由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主办,郑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等单位承办。会议主题为"软土工程变形理论与控制技术及工程实践"。分会副理事长黄茂松、郑刚、刘松玉、高玉峰以及常务理事蔡袁强、杨光华、陈仁朋、郑俊杰、刘永超等近300名代表出席会议,会议组织了7个大会特邀报告、12个主题报告、6个邀请报告和24个分组报告
10月14-18日,第十六届亚洲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The Sixteenth Asian Regional Conference on Soil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在中国台北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会议由中国台北岩土工程学会主办,主题为:新兴经济区的岩土工程可持续发展。40个国家和地区的1004位代表注册会议,会议论文集收录了超过500篇的论文,中国大陆有58位代表注册会议。会议邀请了17位专家做特邀报告,组织了约380个口头报告。分会秘书长张建红代表学会参加了亚洲地区理事会,理事会投票确定下届会议将于2023年在哈萨克斯坦的努尔苏丹举办。
10月19-21日,岩土工程西湖论坛2019在杭州召开。会议由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浙江大学滨海和城市岩土工程研究中心主办,浙江省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承办,多家单位协办支持。钱七虎、郑颖人、江欢成、郑健龙、龚晓南院士,分会刘汉龙、刘松玉、谢永利、郑刚、王卫东、高玉峰副理事长,蔡袁强常务理事等270多位代表出席会议。
10月20日,岩土工程"西湖论坛"青年学者沙龙暨第一期土力学及岩土工程青年学者沙龙在杭州召开,沙龙由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和西湖论坛组委会共同组织,30多位青年学者围绕"宏微观土力学"开展了深入讨论。土力学及岩土工程青年学者沙龙于2019年发起,每期沙龙拟聚焦一个主题,为青年学者提供针对性强的轻量化学术对话与讨论契机。
11月15-17日,第十届全国青年岩土力学与工程会议在武汉召开。会议由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主办、湖北工业大学等20余家单位承办和协办,有628位代表出席会议,是全国岩土工程界青年专家学者的又一次盛会。本次会议以"岩土工程环保、生态、安全、创新" 为主题,共收到投稿论文156篇,包括中文论文99篇,英文论文57篇。
11 月 18-20 日,第十四届全国桩基工程学术会议在福州召开。会议由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和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地基基础专业委员会主办,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建华建材(中国)有限公司、《基础工程》杂志社承办,多家单位协办。近1100位代表出席会议。大会中进行交流报告26个、特邀交流报告8个、分会场专题交流报告60个。第十五届全国桩基工程学术会议将于2021年在杭州举办。
11月30日-12月1日。第三届能源岩土和环境土工国际会议(The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eo-Energy & Geo-Environment)于在长沙召开。会议由湖南大学主办,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香港科技大学、浙江大学协办。约150位代表出席会议。会议围绕"能源岩土"和"环境土工"等主题开展交流。
2020年
第八届中日岩土工程研讨会(The 8th Japan-China Geotechnical Symposium)由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和日本地盘工学会共同主办。中日两个学会会考虑新冠疫情的影响,决定研讨会论文发表在3月日本地盘工学会会刊的特刊上,保留会议届号。
7月11日,第23讲黄文熙讲座学术报告会在南京举行。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蔡正银教高做题为"板桩结构土压力理论的创新发展"的报告,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王兰民研究员做题为"黄土地层大规模地震液化滑移的机理和风险评估"的报告,85位代表参加河海大学现场报告会、2300人次参与腾讯会议和微信会议交流。
10月23-25日,岩土工程西湖论坛(2020)于2020年在杭州举行。论坛由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地基处理》杂志社、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浙江大学滨海和城市岩土工程研究中心等主办,浙江省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承办。参会代表近400人。会议组织了21个报告。
10月25日,岩土工程"西湖论坛"青年学者沙龙暨第二期土力学及岩土工程青年学者沙龙召开,沙龙由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和西湖论坛理事会共同组织,50多位青年学者围绕"土与结构相互作用"开展了3个小时的报告和深入讨论。
11月13-15日,第四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在南京召开。会议由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中国力学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江苏省力学学会主办,河海大学承办。现场会议代表为350人,线上有2000人次参与。会议邀请了院士报告1个、大会特邀报告10个,组织了分会场特邀报告20个、分会场口头报告31个和研究生报告22个。
11月19日,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第十届理事会第1次正副理事长扩大会议在武汉召开。会议评选茅以升科学技术奖—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奖大奖候选人为陈湘生和姚仰平,青年奖候选人为王栋,梁发云,徐中华,蔡国军,吕祥锋;评选出茅以升岩土工程技术创新奖集体奖候选单位2个,分别为:建华建材(中国)有限公司,上海工程机械厂有限公司,个人奖候选人2个,分别为何清华,刘永超。。
11月20-21日,第三届全国岩土工程施工技术与装备创新论坛在武汉召开。论坛由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湖北省土木建筑学会、武汉岩土工程学会主办,中建三局集团有限公司工程总承包公司等单位承办。600余人出席武汉主会场,400余人各地分会场参会,累计线上超过370万人次参与交流。 组织主论坛报告25个,分论坛28个。
11月20-22日,黄土力学的理论与实践专题学术研讨会在西安举行。会议由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和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湿陷性黄土专业委员会主办,西安理工大学等单位承办,637位代表参会。会议收到169篇论文,会议邀请院士报告2个,特邀报告24个,组织分会场报告72个。
11月20-22日,第四届土木工程赣江学术论坛:交通强国、土木筑基学术会议于2020年在江西南昌华东交通大学召开,会议由华东交通大学,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等多家单位主办。论坛以"交通强国,土木筑基"为主题,邀请了600余名代表参会,组织了160余场学术报告。
11月27-29日,第三届全国交通岩土工程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召开。会议由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主办,东南大学、江苏省岩土力学与工程学会承办。本次会议主题为"交通强国与岩土工程"。会议采用现场会议为主、线上结合的方式,现场200余位代表参会左右,会议围绕交通强国与岩土工程主题组织了15个特邀报告和34个专题报告。
12月7日,第十四届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优秀论文(2018~2019年度)颁布,共评选出一等奖2篇,二等奖8篇,三等奖17篇。我会推荐的2篇论文获奖分别获一等奖和三等奖,其中姚仰平等撰写的题为"Research on a Real-Time Monitoring Platform for Compaction of High Embankment in Airport Engineering"获一等奖,王涛等撰写的题为"Mindlin解均化应力法计算桩基沉降及工程应用"获三等奖。
2021
5月16日,第24讲黄文熙讲座学术报告会在北京西郊宾馆召开。第24讲黄文熙讲座两位主讲人,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杨光华做题为"现代地基设计理论的创新与发展"的报告;浙江工业大学蔡袁强做题为"吹填淤泥真空预压固结机理与排水体防淤堵处理技术"的报告。现场出席代表400余人,超过一万人次观看了直播。
5月7-9日,第十六届全国地基处理学术研讨会在重庆召开。会议由我会主办,重庆大学等单位承办。400余位代表出席会议,会议同时线上直播。会议组织了11个大会特邀报告和78个分会场报告。会议收到论文62篇,经审查录用46 篇。
5月7-9日,第四届全国岛礁岩土工程学术研讨会在海南省三亚市召开。会议由我会主办,中国海洋大学三亚海洋研究院承办。430位代表出席会议。研讨会共组织了89个特邀和分会场报告和42个研究生报告。
6月26-27日,第九届全国岩土工程青年学者论坛于在长沙召开。论坛由我会主办,湖南大学承办,浙江大学和湖南科技大学岩土省重点实验室协办。300余位青年学者和工程师参会。论坛组织了100多场学术报告。
7月16-18日,第29届全国土工测试学术研讨会在呼和浩特召开。研讨会由我会和中国水利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内蒙古工业大学等单位承办。300余位专家学者参会。会议邀请16个特邀报告,组织了62个分会场报告,开展了土工试验方法标准宣贯。
10月23-24日,岩土工程西湖论坛(2021)在杭州举行。论坛由我会、《地基处理》杂志社、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浙江大学滨海和城市岩土工程研究中心主办。浙江大学滨海和城市岩土工程研究中心承办。350余位代表参会,论坛邀请了21位院士专家做主题报告。岩土工程"西湖论坛"青年学者沙龙于10月24日召开。
11月21-22日,第六届全国土力学教学研讨会因疫情原因改为线上会议。研讨会由我会和教育部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办。西安交通大学等单位承办。同期举办"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岩土工程竞赛"以及"第三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土力学讲课交流会"。会议邀请了25个专题报告,2000余名代表在线参会交流。
由茅以升创议,在北京成立了本分会的前身——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北京分会土工组,开展土力学及基础工程方面的学术交流活动。
1953-1956年
为适应全国开始大规模基本建设的需要,土工组在1953-1956年期间共举办了62次土力学系统讲座和学术讨论会,并分别出版了《土工彙刊》1、2、3集。(另有详述)
1957年
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北京分会土工组的基础上,成立了全国性的中国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茅以升 副主任委员:倪弄畔
秘书:卢肇钧、黄强。当时,经茅以升与国际土力学与基础工程协会创始人Terzaghi教授联系,我会决定参加国际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协会(简称国际土协ISSMGE,创立于1936年)。这是我国当时第一个参加国际学术团体的学会。
同年,茅以升和陈宗基代表学会参加了在伦敦召开的第四届国际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会议(简称"国际土协大会")。
1961年
黄文熙参加了在巴黎召开的第五届国际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会议,并发表了"Instigation on Stability of Saturated Sand Foundation and Slopes against Liquefaction"学术论文,论文刊载入会议论文集。
1962年
12月3-9日,第一届全国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会议在天津召开,茅以升主持了会议,代表共70人出席,天津市土壤地基学会会员60余人也参加了会议的各项学术活动,收到论文194篇,会议分四组进行讨论交流。会议着重讨论了土力学如何支援农业问题。此外还讨论了土力学专业发展规划、土的物理力学化学性质、土的变形和强度理论、路基的稳定及地基基础设计等有关问题,会后出版了论文选集。
1964年
8月,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一届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选集》由中国工业出版社出版。
1966年
6月,第二届全国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会议在武汉市召开,与会代表200余人,交流论文200余篇,主要讨论有关土工试验的学术问题。当时正值"文化大革命",全国学术活动陷入瘫痪,论文散失,未能出版第二届会议论文集。
1978年
"十年动乱"后全国拨乱反正,随着我国学会体制改革的进展,在茅以升的建议下,我会改名为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会,成为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下面的二级学会,负责组织本学科全国性的学术交流,并推动有关学科的发展。
1979年
为了恢复我会与国际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协会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断多年的联系,学会于3月派俞调梅、卢肇钧及孙家智为代表,前往墨西哥瓦哈卡城参加中南美洲区域性土力学学术讨论会及国际土协执委会。会议期间,与国际土协领导人讨论了加强国际交流以及对台湾科学家参加国际土协可能涉及的一些问题,为后来参加国际土协的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国际土协执委会同意我方提出的要求:不反对台湾人员以个人身份作为"东南亚土协"成员参加国际土协,但不得出现"两个中国"和"一中一台"等情况。俞调梅在学术讨论会上介绍了我国土力学学科的发展情况。
8月,学会邀请以美国土工方面专家Marshall为首的代表团来北京、武汉、南京、上海等地作报告,介绍新型土工仪器。这次活动对带动我国岩土工程在测试技术、土工试验设备方面的新发展起到了启示作用。
79年秋,周镜代表我会去英国参加国际桩基学术讨论会,欧阳葆元代表我会参加第七届欧洲土力学会议。
由水利学会、土木学会共同发起,由南京水利科学研究所主办的"岩土工程学报"创刊号于1979年10月出版。
12月10-16日,第三届全国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会议在杭州召开。收到论文297篇,到会代表209人,会议分五组进行讨论和总结。会议期间还邀请了美国顾问工程师访华代表团成员陈孚华作了关于膨胀土问题的报告。会后组织评选委员会选出了11篇被推荐到第十届国际土协大会的论文,并选编出版了本届会议论文选集。选集全文刊载了入选的论文71篇,并列出了会议全部论文297篇的名称、作者目录。
12月11日,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会第一届理事会正式产生,并决定将学会秘书处挂靠在铁道部科学研究院。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会第一届理事会:
名誉理事长:茅以升
理事长:黄文熙
副理事长:(按姓氏笔划)卢肇钧 陈宗基 陈樑生 俞调梅 饶鸿雁 黄熙龄
秘书长:周镜
经与各部委有关方面征求意见和协商,共聘任理事43名,由建筑、水利、公路、高校、科研、设计、施工等单位产生,组成理事会。
1980年
8月,国际土协主席福冈正已与秘书长Nash来京访问,参观了铁道部铁道科学研究院土工试验室并做学术报告。
为了有助于我国土力学及基础工程专业名词和符号的统一,以利于促进这门学科的发展和国内外的技术交流,理事会决定成立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名词专门委员会,从高等院校、科研和生产等24个单位聘请了26位委员组成。冯国栋担任委员会召集人。委员会挂靠在原武汉水利水电学院。1980年底,名词专门委员会在武汉召开了第一次全体会议。
1981年
3月,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根据与中日经济协会签定的1981年度技术交流计划,由学会派遣孙更生、陈仲颐、王锟、于文堂、吴肖茗等人组成的土力学技术考察团前往日本,重点考察日本在软土地基、锚杆技术和土工试验方面的经验和技术成果。共访问了六所科研机构、四所大学、两个工地、两个土木技术公司以及日本土质工学会和日本钢管桩协会。
6月,我会和高教部派出代表团参加了在瑞典Stokholm召开的第十届国际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大会,并于会后分别在北欧进行参观考察。黄文熙、陈宗基、卢肇钧、孙家智、钱寿易、曾国熙、胡定、卢世深、张国霞、魏汝龙、潘传爵等参加了这次活动。
10月,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三届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选集》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
1982-1983年
由我会主持在蚌埠安徽水利研究所召开了砂土液化问题研讨会,对液化判别标准深入交换了意见,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教学、设计、科研单位60余人。
同年,在北京组织了一次由设计、科研单位代表参加的"旁压仪原位测试成果比较"讨论会,为制定有关试验规程打下了基础。
1983年
11月,经过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名词专门委员会委员的共同努力,又征求了有关单位和专家们的意见,历时三年,《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名词》(英汉、汉英对照)第一版出版。
12月6-10日,我国第四届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会议在武汉召开。收到论文428篇,出席代表226人。黄文熙在开幕式上发表了讲话,卢肇钧在闭幕式上作了总结发言。会议分8组进行了讨论交流和总结。
在进行分组讨论中,许多代表提出,由于岩土工程涉及的面比较广,为了进一步加强若干领域内的学术交流,有必要再设立一些专门学术委员会以利于开展活动。因而理事长会议决定:除了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名词委员会(召集人冯国栋)设在武汉水利水电学院以外,再设立两个学术委员会:(1)土工试验仪器委员会(召集人魏汝龙),设在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2)地基处理委员会(召集人曾国熙),设在浙江大学。各委员会邀请一些有关专家组成,并立即开展了各项活动(委员会的大事记由各委员会另行编写)。
1984年
我会邀请土力学方面国际著名教授Seed、Duncan(美国)、De Mello(巴西)、Tavenas(加拿大)等来京讲学。
3月,在北京召开了第四届论文集编选委员会会议。会上,从各地代表推荐的论文中选出了68篇作为第四届论文选集出版,并投票选出了推荐送第11届国际土协大会的论文8篇。
4月18-20日,地基处理学术委员会成立大会在杭州浙江大学举行。委员会由全国各产业部门、高等院校以及部队、出版社,从事勘测、设计、施工、科研、教学等工作的29位委员组成。
8月,在加拿大Toronto由国际土协主办的滑坡防治技术国际讨论会。我会徐邦栋、王恭先出席了会议。会上王恭先作了关于《中国黄土滑坡简介》的邀请报告。
1985年
4月1-5日,在日本名古屋召开的《第五届岩土力学数值解析法》国际会议上,我国发表了12篇文章。孙钧、曾国熙、龚晓南、陈环、张肇伸、赵维炳等人参加了会议。
5月,为纪念国际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协会成立五十周年,由我会主编、出版了岩土工程论文选集Selected Works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Special Volume in Commemoration of the Golden Jubilee of ISSMFE(英文版),选辑了1980-1983年间在我国正式发表过的有关文章,分五个专题,共56篇,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
6月,在湖北省老河口市召开了"土的抗剪强度与本构关系学术讨论会"。会议由中国水利学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中国力学学会共同主办。长江水利科学院为召集单位,由全国十家岩土工程单位(清华大学、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武汉水利水电学院、河海大学、同济大学、铁道部铁道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南京自动化研究所和水利部长江水利科学院)共同筹办。
6月,国际土协在美国San Francisco召开了第11届国际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会议。参加这次会议的中国代表约20人,其中有卢肇钧、王钟琦、钱寿易、曾国熙、冯国栋、陈仲颐、孙国栋、刘成宇、马骥、钱鸿缙、胡定、张国霞、卢世深、陈愈炯、濮家骝、宰金珉、刘金砺、陆忠伟、何高毅等,会后分别在美国进行了岩土工程方面研究机构的参观访问。
1986年
6月,在青岛召开了我会第二届理事会暨《地基处理手册》初稿审查会。新理事会由理事51人组成。
理事长:卢肇钧
副理事长(按姓氏笔划):陈仲颐 汪闻韶 黄熙龄 曾国熙 钱寿易 饶鸿雁
秘书长:周 镜
副秘书长(聘请):吴肖茗 杨灿文
挂靠单位:铁道部铁道科学研究院
会议代表对《地基处理手册》的编写原则和各章内容进行了讨论。
10月,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四届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选集》出版。
1987年
7月20-24日,第八届亚洲土力学及基础工程会议在日本京都召开,周镜、陈仲颐、钱家欢、包承纲、饶鸿雁、马时冬、周神根等20人出席了会议,送交会议论文12篇。会上陈仲颐(包承纲、钱鸿缙共同撰稿)应邀作了有关"区域性土的工程问题"专题报告。
在亚洲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会的执行委员会上,周镜、陈仲颐代表我会提出第九届亚洲会议在我国举行的申请,虽然有很多代表支持,但在投票中以一票之差落选。
11月,第五届全国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会议在厦门召开。收到论文摘要430篇,会议前打印出版了论文摘要2册。会议出席代表300余人,分9个专题组进行交流总结。会后组织了论文编选委员会,从会议收到的276篇论文中选出108篇,连同各小组总结,出版了第五届全国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选集。
1988年
8月11-15日,在国际土协的建议下,在北京香山饭店召开了"区域性土的工程问题国际学术讨论会"。会议以湿陷性土、残积土、膨胀性土和沿海软粘土为主题,收到国内外论文共120篇,参加会议的国内学者约150人,国外17个国家和地区的学者约60人。国际土协主席Broms、秘书长Parry以及日本和美国的一些著名学者Sowers、Wiseman、Anderson、Mitchell、T.Yamanouch、T.Adachi等应邀参加了会议。12篇邀请报告中,我国卞富宗(蒋国澄共同撰稿)、陆兆琦、黄熙龄、林在贯(钱鸿缙共同撰稿)做为四篇文章的作者在大会上作了发言。会议出版了论文集《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Engineering Problems of Regional Soils,1988,Beijing,China》,收录了特邀报告及137篇论文。
8月,在各部门地基处理同行的大力支持下,《地基处理手册》各章几易其稿,完成了编写工作,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
1989年
4月,在北京召开了中日双边软弱地基处理学术研讨会,出版了论文集《Proceedings of the Sino-Japan Joint Symposium on Improvement of Weak Ground》。论文集共发表了13篇文章,其中中方6篇,日方7篇。参加此会议的代表约150人。
8月13-18日,在巴西Rio de Janeiro召开了第12届国际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大会,我国有10篇论文入选论文集。参加本届会议的我国代表有:杨灿文、曾国熙、钱鸿缙、侯学渊、张乃瑞等。钱鸿缙主持湿陷性土专门委员会会议并提交了该委员会的工作报告。
《桩基工程手册》决定由地基处理委员会负责编写,4月在浙江大学召开了编写筹委会。
1990年
年初,国际土协成立28个专门技术委员会。经我学会推荐,并得到各专门委员会主席的邀请,我会下列人员先后参加了各专委会:
TC2 土工离心机后改为物理模拟(先后)(朱维新、王卫东、濮家骝、包承纲)
TC4 抗震结构(周神根)
TC6 膨胀土(黄熙龄);
1992年以后改为非饱和土(陈仲颐、张在明)
TC11 滑坡(王恭先)
TC14 海洋土力学(钱寿易、顾小芸)
TC27 旁压仪(张国霞)
TC18 桩基(卢世深、王吉望)
TC 古建筑保护(卢肇钧)
TC 湿陷性土(钱鸿缙 委员会主席)
TC 研究协作(周镜)
9月,在承德进行理事会换届,选举产生了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会第三届理事会。
理事长:周 镜
副理事长(按姓氏笔划):张在明 陈仲颐 龚晓南 黄熙龄 蒋国澄
常务理事(按姓氏笔划):侯学渊 袁建新 钱家欢 顾晓鲁 谢定义
秘书长:杨灿文
副秘书长(聘请):吴肖茗
挂靠单位:铁道部铁道科学研究院
11月,在印度新德里召开了第六届国际膨胀土会议,黄熙龄在会上作了"膨胀土地基评价"的邀请报告。
12月,在地基处理学术委员会挂靠单位浙江大学的大力支持下,《地基处理》杂志发行创刊号。
1991年
《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名词(汉英及英汉对照)》经过补充修正于1991年2月第二版出版。
6月,在上海召开了第六届全国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会议,收到论文300多篇,入选论文集的有206篇,出席会议300多人,会议分七个组进行讨论。过去五届(缺第二届)的论文集都是会后编选的,本届会议论文集能够在会议开幕前出版是一大改进。另外,以加拿大Fredlund教授为首的一行5人(中加非饱和土合作研究项目的参加者)应邀参加了本次会议并作了邀请报告。
为适应全国桩基工程的发展,促进桩基技术的拓展和交流,在上海会议期间,与会代表提出在我会成立桩基专业委员会,挂靠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地基所,召集人为刘金砺。
12月,第九届亚洲土力学及基础工程会议在曼谷召开,出席会议的有侯学渊、包承纲、殷宗泽、朱向荣等。侯学渊、包承纲代表学会参加了执行委员会。在执委会会议上投票通过1995年在北京召开第10届亚洲土力学会议。
1992年
3月,在北京召开了第一届非饱和土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出席会议有来自全国各地从事非饱和土方面的专家学者70多人,出版了论文集,其中包括16篇专题报告。会议讨论交流了有关国内外非饱和土理论研究和实践方面的一些最新成果。
6月,在新西兰Christchurch,第六次国际滑坡防治技术会议上,王恭先、陈祖煜提出1996年在中国召开国际滑坡会议的申请,但未获通过。
8月,国际土协TC6委员会在美国Dallas召开了第7届国际膨胀土会议,卢肇钧、陈仲颐、周景星、柯尊教、黄绍铿、马骥、吴肖茗等出席了此次会议,陈仲颐在会上作了关于"中国湿陷性黄土工程问题及其处理实践"的邀请报告。
11月,由中国力学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分会、中国水利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以及建筑学会地基基础学术委员会共同主持,在杭州浙江大学召开了"首届全国岩土力学与岩土工程青年工作者学术年会",出版了学术论文集,收集了145篇论文和特邀报告,涉及岩土工程各个领域。黄文熙为论文集写了寄语青年岩土力学工作者的序。
1993年
为奖励在推动我国土力学及基础工程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茅以升基金委员会设立"茅以升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奖",每两年评选一次,每次评选大奖一名,提名奖1~3名、青年奖1~3名。8月,受茅以升基金会委托,我会组织了第一届茅以升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奖的评选工作。经过投票,本次大奖获得者为汪闻韶,提名奖获得者为孙更生、许惟阳、屈智炯三人,青年奖获得者为朱向荣。
9月,在北京,由我会与土工织物协作网共同组织召开了中日EPS及其工程应用研讨会。
1994年
1月,第13届国际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会议在印度新德里召开。我会送交论文10篇,出席本届会议的有杨灿文、黄熙龄、林在贯等人。
6月,由我会、长江科学院、加拿大沙士卡齐温大学共同主持,在武汉召开了中加非饱和土学术讨论会。出席会议约60人,出版了论文集,其中包含26篇论文,加方7篇,中方19篇。
8月,在曼谷召开了第二届亚洲青年岩土工程师会议(YGEC),我会派铁科院姚承万及同济大学1名青年工程师参加。
9月,应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邀请,国际土协主席Morgenstern来北京作报告。
10月,在西安召开了海峡两岸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地工技术学术研讨会。出席会议约200人,这是海峡两岸从事本专业的工作者之间规模最大的一次盛会。会议论文集共收入论文93篇,大陆部分由我会负责组稿50篇,台湾地区由台湾地工技术研究发展基金会负责组稿43篇。
10月,在西安召开了第7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到会350多人,分6个主题进行了讨论,收到论文300多篇,由建工出版社在会前出版论文集(受篇幅限制,仅编入134篇论文)。
1995年
4月,在大连召开了第二届全国青年岩土工作者会议。
8月29日-9月2日,在北京召开了第10届亚洲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大会,与会的有国际土协主席Jamiokowski、秘书长Parry以及亚洲土协主席Ishihara及来自世界27个国家和地区的350余名代表。四个邀请报告中陈仲颐作了"古代中国土工与基础工程一瞥"(叶书麟、吴肖茗共同撰稿)。会议分六个专题,陈祖煜、吴世明分别作了第四组、第六组的综合报告。会议出版了两本论文集(英文版)Proceedings of The Tenth Asian Regional Conference on Soil Mechanics and Foundation Engineering。第一卷会前出版,第二卷于1996年出版。
9月,由国际土协TC6委员会主持,在巴黎召开了首届非饱和土国际会议(TC6委员会于1992年由膨胀土委员会改名为非饱和土委员会),陈仲颐、沈珠江、陈愈炯参加了本次会议。TC6委员会一致通过决定1998年在北京召开第二届非饱和土国际会议。
9月,本会换届,以通信投票的方式选举产生了第四届理事会。理事68人,理事长、副理事长5人,常务理事7人。
理事长:杨灿文
副理事长(按姓氏笔划):张在明 龚晓南 黄熙龄 蒋国澄
常务理事(按姓氏笔划):李广信 沈珠江 侯学渊 殷宗泽 袁建新 顾晓鲁
谢定义
秘书长:刘国楠
副秘书长(聘请):史存林 吴肖茗
挂靠单位:铁道部铁道科学研究院
《桩基工程手册》9月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
1996年
5月,组织了第二届茅以升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大奖的评选,投票产生的两名大奖为刘建航、王恭先,三名提名奖为孙更生、沈珠江、白日升。
8月,根据国际土协秘书长Parry的建议,我会除了历届理事105名(由总会交纳会费)外,于1996年另推荐了50名从事土力学及基础工程方面工作的科技人员加入国际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协会,作为自费国际土协会员。
12月,国际土协向我国教学单位赠送土力学经典文库一套,根据各方面的意见将其存放清华大学,有关消息和照片在国际土协的新闻通讯上登出。
1997年
在新加坡召开了第三届亚洲青年岩土工程师会议,我会派叶阳升、温彦锋两名青年代表参加。
6月,第14届国际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会议在德国汉堡召开。我会推荐论文11篇,出席这次会议的有王铁宏、刘金砺、胡定、侯学渊、刘松玉等。
我会组织参与了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优秀论文评选活动,并根据国家科协和学会的要求,积极组织推选两院院士候选人的工作。
1998年
2月,《岩土工程学报》为纪念黄文熙先生诞辰90周年而开设的黄文熙讲座。《讲座》刊登在《岩土工程学报》每年第一期。每年度的撰稿人由学报六个一级主办学会推荐候选人,再由《岩土工程学报》全体编委投票选举确定。1998年第1讲的撰稿人为沈珠江。
4月,在南京召开了第三届青年岩土工程师会议,出版了论文集。
8月,在北京召开了第二届国际非饱和土会议。来自24个国家和地区的约20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其中外宾70余名,国际土协TC6委员会主席Fredlund(加拿大),研究非饱和土的专家E.E.Alonso(西班牙)、Warren K. Wray(美国)出席了会议并作报告,包承纲作了关于"非饱和土工程性质与边坡稳定"的邀请报告,沈珠江作了"非饱和土数值分析研究"的水平报告。出版了Proceedings of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Unsaturated Soils论文集。第Ⅰ卷编入102篇论文,分五个专题,由万国学术出版社在会前出版,第Ⅱ卷编入总报告和水平报告,于1999年4月出版。
根据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总会新的章程,各分科学会改名为专业分会。另外,第14届国际土协大会确定国际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协会更名为国际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协会。根据上述情况,经过理事长扩大会议讨论并报总会,决定将我会的全称更改为"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
1999年
2月,《岩土工程学报》黄文熙讲座1999年第2讲的撰稿人为周镜。同月,组织了第三届茅以升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大奖的评选工作,评出大奖获得者陈祖煜,提名奖龚晓南,青年奖栾茂田。
8月,第11届亚洲土力学及岩土工程会议在汉城召开,我会推荐论文15篇。参加本次会议的中国代表有龚晓南、陈祖煜、刘金砺、刘松玉、朱合华等。陈祖煜在本次会议上作了有关"土工构筑物与边坡"的邀请报告。
8-9月份,经过多次酝酿及与有关单位协商研究,并经理事长扩大会议讨论,决定我分会挂靠单位由铁道部科学研究院更换到清华大学,报请上级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批准。
10月,第八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会议在南京召开。会议共收到论文282篇,其中144篇编入论文集,由万国学术出版社出版。出席本次会议的有350人,分六个主题进行讨论,在分组会上许多人作了专题及特邀报告。
会议期间经选举产生了第五届理事会。本届理事会由理事75人组成(尚预留10个名额):
理事长:张在明
副理事长(按姓氏笔划):王铁宏 叶阳升 李广信 陈祖煜 沈珠江 龚晓南
顾 问(按姓氏笔划):冯国栋 卢肇钧 陈仲颐 杨灿文 汪闻韶 周 镜
黄熙龄 蒋国澄 曾国熙 魏汝龙
常务理事(按姓氏笔划):王铁宏 叶阳升 包承纲 李广信 陈祖煜 沈珠江
张在明 张建民 汪 稔 侯学渊 殷宗泽 顾晓鲁
龚晓南 谢定义
秘书长:张建民
副秘书长(按姓氏笔划):宋二祥 沈小克 吴肖茗
挂靠单位: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
11月19日,总会唐美树秘书长、罗祥麟副秘书长以及我会理事长张在明到新挂靠单位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与系领导就学会工作交换了意见。11-12月间,本届理事会秘书处与原挂靠单位铁道科学研究院的交接工作顺利进行。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提供学会秘书处办公室及必要的办公设施并提供活动经费。
12月13日,第五届理事会第一次扩大会议上,我会决定以地基处理学术委员会与浙江大学合办的刊物《地基处理》为载体,开辟"学会专栏",定期发表通知和交流信息,刊载会员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使学会工作更加有效,更加透明公开。
经张在明理事长提议,一致同意李广信为常务副理事长。
2000年
世纪之交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报告会分别于1月7日在西安(150人出席)、8月21日至22日在兰州(90人出席)举行。这两次学术报告会以西部大开发中的岩土力学与工程问题为主线,采取专题报告和与会代表讨论相结合的形式,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专题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城市岩土工程与地下水,基坑工程中的土水压力计算,寒区与旱区岩土工程问题,黄土力学与工程,甘肃省道路工程的现状及发展,黄土地区地震灾害及防治,以及地基地震灾害及实例分析。
2月,《岩土工程学报》黄文熙讲座2000年第3讲的撰稿人为方晓阳。
4月,由第八届全国土力学会议综合报告人从各自专题的论文中各选出5篇,共30篇提交秘书处,进行关于提交2001年国际土力学及岩土工程会议论文的评选,经过学会顾问和常务理事组成的评审委员会的评审,进行投票初步选出18篇论文,要求作者撰写详细英文摘要。然后对收到的详细英文摘要再进行一次评选和排序,最终评选出12篇。此外,为了使国际上更全面了解我国在岩土工程方面的发展,特邀编写2篇能够紧密结合我国重大工程实践的研究论文同时参加评选。
4月11日,在第三次理事长扩大会议上重点讨论了铁道部科学研究院西北分院提出争办第九届(2004)国际滑坡会议事项。西北分院赵肃昌院长列席了本次会议。
6月26-30日在英国Cardiff召开第八届国际滑坡会议,陈祖煜、王恭先、赵肃昌参加了会议。在同时举行的国际土协TC11委员会会议上,陈祖煜介绍了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情况,并提出了中国争办第九届国际滑坡会议的申请,但在第三轮投票时,负于巴西。
6月,第四届优秀土木工程论文集评选结果揭晓。我会有3篇论文获奖。一等奖:《适用于任意侧向位移条件的挡土墙地震土压力理论(英文)》(作者:张建民);二等奖:《广义吸力和非饱和土的统一变形理论》(作者:沈珠江);三等奖:《强夯的边界接触应力与沉降特性研究》(作者:孔令伟、袁建新)。
9月8日至13日,第一届国际青年岩土工程师会议在英国召开。会议由国际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会(ISSMGE)和英国岩土学会(British Geotechnical Society)主办。河海大学刘汉龙出席了会议,并做了学术报告。
9月3日至15日,沈珠江主持的"理论土力学"高级理论研讨班在清华大学举行,来自全国近二十个科研、设计、施工及勘察单位的专家学者及研究生60余人参加了讲习班。
9月3日至17日,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组织的岩土工程新技术、新材料赴日考察团一行9人,赴日本重点考察了土工合成材料在土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考察团成员由水利部、国家电力公司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北京建筑工程集团公司和清华大学的有关专家组成。考察期间与日本同行专家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并参观了日本东京、京都、大阪及福井等地的一些土工合成材料生产厂家和大型工程。
11月19日,在澳大利亚Melbourne召开了2000年国际岩土工程会议,会议由国际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会(ISSMGE)、国际工程地质协会(IAEG)和国际岩土力学学会(ISRM)共同主办,陈祖煜代表我会参加了会议。
12月26日,在第五届第四次理事长扩大会议上进行差额无记名投票选举,增补了8位第五届理事会理事。
2001年
2月,《岩土工程学报》黄文熙讲座2001年第4讲的撰稿人为谢定义。
5月8日,在西安颁发了2000年度(第四届)茅以升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奖:
大 奖:谢定义,提名奖:龚晓南,殷宗泽、郑颖人,青年奖:张建民、殷建华
5月24-26日,在武汉召开了第四届全国青年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会议。会议由我会、中国力学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中国水利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建筑学会地基基础学术委员会联合主办,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所承办。来自国内外的青年岩土工程专家学者120余人出席,交流学术论文100余篇。
5月27日,首届"茅以升土力学与基础工程奖获得者学术报告会"在武汉举行。本届会议由我会倡议,并由我会以及茅以升科技发展基金会和《岩土工程学报》共同主办,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具体承办。历届茅以升大奖获奖者王恭先、陈祖煜、谢定义等专家应邀到会作了学术报告。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和代表90余人出席了学术报告会。会议期间,以展板形式,展示了五位茅以升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大奖获得者的主要业绩。
8月27-31日,在土耳其Istanbul召开了第15届国际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我会选送的10篇论文被收入论文集,出席本届会议的有顾小芸、王吉望、袁勋、殷建华、孔令伟等5人。会议期间,受学会委托,顾小芸出席了国际土协执委会。
10月29日,在清华大学召开了第一届全国环境岩土工程与土工合成材料技术研讨会第一次筹备会。研讨会定于2002年11月在杭州召开,由我会、中国土工合成材料工程协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中国环保产业协会联合主办,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和环境工程学院承办。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与香港土木工程师协会等学术组织定于2002年举行一次有关《21世纪土木工程可持续发展》的国际研讨会。我会推荐了三篇论文。
2002年
1月,我会与中国建筑学会工程勘察分会、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以及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在北京建设部综合勘察设计研究院召开了关于联合主办《第一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会议》第一次筹备会。
2月,《岩土工程学报》黄文熙讲座2002年第5讲的撰稿人为黄熙龄和陈祖煜。
3月,经过多次酝酿并经常务理事通讯投票,第九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定于2003年在北京召开。13日,在理事长扩大会议上就第九届会议的筹备工作做了初步讨论与安排。
4月13日,在杭州浙江大学召开了第一届全国环境岩土工程与土工合成材料技术研讨会第二次筹备会议。筹备会就会议的组织工作、主题内容和论文出版等进行了讨论。李广信、张建民出席了会议。
5月7日,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召开各分会理事长和秘书长联席会议,会议决定中国科协从今年起每年出版一本反映学科发展基本情况的资料性大型文献工具书《学科发展蓝皮书》。我分会由李广信负责参加此项工作。
5月18-20日,由我会及其他六个有关学会联合主办的第六届全国土动力学学术会议在南京河海大学召开。我会参加了部分论文的评审,沈珠江、张建民出席了会议。
5月27日,在清华大学召开《中日岩土工程学术会议》第一次筹备会。日方代表关口秀雄、北村良介和柴锦春出席了会议。会议确定以《城市岩土工程》为主题,并对会议的具体安排作了讨论。
6月,李广信等代表我会参加了中国土木工程学会2002年度土木工程优秀论文评审工作。
6月27日,我会第七次理事长扩大会议就第九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的筹备工作进行了讨论。会上还对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八届理事会理事候选人以及学会工作积极分子候选人的推荐工作以及分会是否参加总会先进集体评选活动等事宜作了讨论。
11月17-19日,在杭州召开了第一届全国环境岩土工程与土工合成材料学术会议。会议共收到论文100多篇,有92篇论文收入论文集。出席会议的代表共200余人,针对环境岩土工程这一带有学科交叉性的热点领域的各类重大课题进行了广泛交流,并总结了我国现阶段在环境岩土工程方面的研究成果以及土工合成材料在环境岩土工程中的应用水平。
11月27-29日,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及学术年会在北京召开。卢肇钧、张在明等人出席了会议。会议期间选举产生了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八届理事会。我分会张在明、张建民、王铁宏、陈祖煜、龚晓南、叶阳升等当选为第八届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理事会理事。我分会被评为先进集体,龚晓南、吴肖茗被评为学会工作积极分子。
2003年
2月,2003年《黄文熙讲座》第6讲撰稿人为郑颖人。
5月,在兰州颁发了2003年(第五届)茅以升土力学与基础工程奖。大奖:龚晓南;青年奖:吴宏伟、杨光华、李宁。
8月4-6日,第12届亚洲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在新加坡召开。我会选送的18篇论文被收入论文集,有8名代表出席了会议。张建民应邀做了"Geotechnical Aspects of High Embankment Dams in China"的大会特邀报告,并出席了国际土协亚洲区成员国代表会议,会上投票决定第13届亚洲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将于2007年在印度召开。
我会第五届第九次(3月26日)及第十次(9月29日)理事长扩大会议主要汇报和讨论了第九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筹备情况。
10月11日,第11次理事长扩大会议讨论审议了第九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会议的日程安排、第一届中日岩土工程学术会议筹备情况以及关于我会理事会换届选举、设立顾问和名誉理事、逐步实行学会会员制等事宜。
10月22-25日,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由我会与中国建筑学会工程勘察分会、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分会、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共同组织。这次会议除8篇专家报告之外,收录了238篇论文,共250多人参加。这次四个不同学科的学会联合起来就岩土工程问题展开学术交流的会议,在我国岩土工程科技发展史上还是第一次。第二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定于2006年召开,将由我会牵头,与其他三个学会联合主办。
10月26-28日,第九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会议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是新世纪我国岩土工程界的一次学术盛会,由清华大学承办,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铁道部科学研究院及北京市勘测设计研究院协办。出席会议500多人。大会有9个综述报告和13个特邀报告,出版了上下两册论文集,共收录论文近300篇。会议期间还组织了学会历史沿革、黄文熙讲座撰稿人业绩、茅以升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大奖获得者业绩以及岩土工程技术和试验仪器等各种展览,并举行了香港与内地岩土工程界的学术交流会。
九届会议期间举行了我会第五届理事会第二次全体会议,65位理事出席了会议,听取了张在明所做的第五届理事会工作总结、张建民所做的关于第六届理事会的产生办法和顾问及名誉理事的建议名单。第六届理事会由理事90人组成(尚预留6个名额),经投票选举产生:
理 事 长:张在明
副理事长(按姓氏笔划):王铁宏 叶阳升 李广信 陈祖煜 张建民 龚晓南
顾 问(按姓氏笔划):卢肇钧 冯国栋 陈仲颐 汪闻韶 沈珠江 周 镜
黄熙龄 蒋国澄 曾国熙 魏汝龙
名誉理事(按姓氏笔划): 王吉望 王恭先 包承纲 刘金砺 刘祖德 吴肖茗
侯学渊 殷宗泽 顾小芸 顾晓鲁 谢定义 濮家骝
常务理事(按姓氏笔划): 王铁宏 叶阳升 汪 稔 李广信 郑 刚 刘汉龙
陈祖煜 张在明 张建民 黄茂松 龚晓南 栾茂田
秘 书 长:张建民(兼)
副秘书长:吴肖茗 张建红
持靠单位: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
会议听取了天津、兰州、广州、重庆和哈尔滨5个城市的代表争取2007年第十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会议承办权的申述报告后,经投票决定第十届会议(2007年)将在重庆召开。
10月29日,中日岩土工程研讨会(The Sino-Japanese Symposium on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由我会和日本地盘工学会联合主办,清华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承办。这是首次以城市岩土工程为主题的双边学术会议,共有102名代表出席了会议,其中中方代表43人,日方代表59人,提出论文70篇,其中中方36篇,日方34篇,出版了会议论文集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in Urban Construction。双方约定,今后每两年举行一次双边学术交流活动,一次一题。
2004年
2月,2004年《黄文熙讲座》第7讲撰稿人为包承纲。
3月24日,根据《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章程》,我分会第六届理事会应由90名理事组成。在第六届第二次常务理事会上,在已有73位理事(老理事48名,新理事25名)的基础上,投票增选了七名理事。
6月27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第九届国际滑坡与工程边坡会议上,陈祖煜代表我会、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和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分会,赢得了2008年第十届国际滑坡与工程边坡会议的主办权。该会议将于2008年6月29日~7月4日,在西安市召开。会议由我会作为牵头学会与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分会和香港岩土工程学会共同主办。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和清华大学共同承办。
8月1日-14日,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与日本建筑技术协会的合作框架下。我会派出张在明、张建民、黄茂松、栾茂田、宋二祥、郑刚六人考察团与总会派出的代表一起赴日本考察。主要参观日本关东和关西地区大型基础建设场地、科研机构、著名大学等,考察日本土木工程方面先进的建设和施工技术。
8月,我会在《岩土工程学报》和《岩土工程界》发出通知,欢迎从事岩土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研究与教育的科技工作者积极申请加入国际土协。截至2004年底,我会新增国际会员几十名,由于有相当数量的老会员退出,我国国际会员总数现为170人。
9月26-29日第五届全国青年岩土力学与工程会议在西安交通大学学术交流中心召开。会议由中国力学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中国水利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建筑学会地基基础分会和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土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主办。由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理工大学 ,长安大学,西安科技大学,西安工业学院承办。会议由中科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机械工业勘察设计研究院和陕西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协办。本次会议旨在促进岩土工程界中青年科技工作者之间的学术交流,共同探讨岩土力学与工程学科的新进展,交流新成果和经验,促进该学科的蓬勃发展。陈祖煜和张建民代表我会出席了会议。
11月,受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委托,由李广信副理事长执笔撰写了《2020年的中国科学与工程技术》(土木工程篇)中的一章"岩土工程";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负责编写了《2020年的中国工程技术发展研究》报告,其中"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工程技术"和"宇宙空间建设工程技术"分别由李广信和张建民负责编写。
11月6-9日,第8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研讨会在上海召开。会议由中国力学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和上海市力学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主办,由上海交通大学和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共同承办,同时由我会等9个单位协办。会议展示和研讨了有关岩土力学与工程中的数值分析和解析方法的最新研究成果、发展趋势及热点难点问题。
2005年
2月,2005年《岩土工程学报》黄文熙讲座第8讲撰稿人为汪闻韶和张在明。
3月4日,我会第六届第三次常务理事会议在铁道科学研究院召开。会上进行了第六届茅以升科学技术奖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奖的评审工作。经投票,评选出2005年第六届茅以升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大奖获奖者:沈珠江和殷宗泽;青年奖获奖者:陈云敏和汪学宁(香港)。
4月23日-24日,第二届非饱和土力学学术研讨会在杭州浙江大学召开。会议由我会主办,浙江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承办,长江科学院土工研究所、河海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和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土工研究所协办。来自包括香港、台湾在内的国内各大学、科研院所及工程勘察设计单位的200余位专家、代表参加了会议。本次研讨会得到了原国际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会非饱和土专业委员会主席D.G. Fredlund、美国Purdue大学V. P. Drnevich及德国岩土工程学会环境土工分会主席E. Gartung等三位国外著名学者的响应和支持,他们均在会上作了特邀报告。大会共收到学术论文66篇,其中水平及专题报告12篇。大会学术委员选出其中19篇优秀论文在《岩土工程学报》非饱和土专刊中发表。
9月12-16日,第十六届国际土力学及岩土工程会议在日本大阪召开。会议由国际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会(ISSMGE)和日本岩土工程学会(JGS)主办。我会于2004年4月向会议组委会选送了9篇文章。这9篇文章反映了中国目前正在实施的能源、交通、水利等大工程中所涉及的岩土工程前沿课题。我会组成30人的代表团出席了本次会议。
10月16-17日,第二届中日岩土工程学术会议在上海召开。这次会议由我会及日本地盘工学会联合主办,同济大学地下建筑与工程系承办,上海市力学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与岩土工程专业委员会、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协办。日方代表50余人,中方来自包括香港和内地大学、科研院所及设计和施工单位的100余位代表参加了会议。论文集收录了120篇论文,大会组织了七个特邀报告,安排了9场次64个分会场报告。
经统计,截止2005年底,我会现有国际土协会员197名,分布在77个单位。
2006年
1月5日,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 (CISMGE-CCES) 与日本地盘工学会 (JGS) 在北京签署合作协议。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副理事长袁驷、秘书长张雁、国际部张俊清,以及我会陈祖煜、张建民出席了签字仪式。日本地盘工学会副会长浅冈显和我会张建民分别在合作协议上签字。
1月9日,做为《岩土工程学报》2006年度黄文熙讲座第9讲撰稿人,李广信在南京作现场演讲,题目为《清华弹塑性本构模型模型的发展》,与会者200余人,会上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3月7日,我会第六届第四次常务理事会议在清华大学召开。会议由张在明主持。在推荐和自荐的基础上,确定了担任国际土协技术委员委员(TC)的中国委员名单。
TC1: Coastal Engineering and Dyke Technology 高福平 张建红
TC2: Physical Modelling in Geotechnics 蔡正银 侯瑜京
TC3: Geotechnics of Pavements 陶连金
TC4: Earthquake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and Associated Problems 张建民 王兰民
TC5: Environmental Geotechnics 陈云敏 胡黎明
TC6: Unsaturated Soils 詹良通
TC8: Frost Geotechnics 马 巍
TC16: Ground Property Characterization from In-Situ Tests 沈小克 李爱国
TC17: Ground Improvement 郑 刚 施建勇
TC18: Deep Foundations 王成华
TC23: Limit State Design in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栾茂田 于玉贞
TC28: Underground Construction in Soft Ground Conditions 黄宏伟
TC29: Laboratory Stress Strain Strength Testing of Geomaterials 姚仰平
TC32: Engineering Practice of Risk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陈祖煜
TC33: Geotechnics of Soil Erosion 高福平
TC34: Prediction Methods in Large Strain Geomechanics 张 嘎
TC35:Geo-Mechanics from Micro to Macro 黄茂松 明海燕
TC36: Foundation Engineering in Difficult Soft Soil Conditions 刘汉龙
TC37: Interactive Geotechnical Design 朱合华
TC38: Soil-Structure Interaction 栾茂田 刘华北
TC39: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for Coastal Disaster Mitig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刘汉龙 张建民
TC40: Forensic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孔令伟 李典庆
5月24日,我会第六届第五次常务理事会会议在铁道科学研究院召开。会议由张在明主持。我会顾问周镜、黄熙龄,陈仲颐、蒋国澄、饶鸿雁,名誉理事王吉望、刘金砺、吴肖茗、殷宗泽、顾小芸、顾晓鲁、濮家骝等出席了会议。张建民汇报了学会近期开展的国内和国际交流工作。会上集中讨论了筹备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成立五十周年(1957~2007)纪念册编撰工作,启动我会换届事宜及筹备第十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工作。
6月18-24日,我会邀请英国剑桥大学Robert Mair教授在中国进行朗肯讲座(Rankine lecture)的巡回演讲。Mair教授介绍了他20多年来在隧洞工程中的实践经验,约有7个单位的100多名专家和研究生参加了报告会。会后进行了学术交流。
8月3-6日,2006年岩土工程物理模拟国际研讨会在香港召开。这次会议由国际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会物理模拟专业技术委员会TC2(Physical Modelling in Geotechnics)和香港科技大学主办,吴宏伟担任组委会主席。会议有300多位代表出席,中国内地有20位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陈祖煜应邀做了"岩石边坡的离心模拟"特邀报告。
8月12-13日,第一届全国土力学教学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由我会主办,清华大学承办,北京工业大学、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协办。到会代表约120人,出版了论文集。会议通过名师示范、教学评议、课件演示等形式,回顾历史,继承传统,交流经验,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展望未来。会议着重对土力学教学改革,教学方法,教材与教学课件建设展开了热烈研讨。我会筹备成立土力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定期召开教学会议,为同行交流提供平台。
9月9日,施建勇出席在奥地利召开的国际土协地基处理技术委员会委员(TC17)会议,在会上介绍了我国南水北调工程中的主要岩土工程问题。
10月16-30日,加拿大著名地质水文学家John Cherry教授应邀访问中国,在北京期间做了关于地下水污染的控制与治理的学术报告。
10月28日-11月1日,第二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在武汉召开。会议由我会、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分会、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和中国建筑学会工程勘察分会联合主办,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承办。会议主要研讨岩土与工程的理论、实践探索、工程实录、新技术与新方法等。王铁宏、杨秀仁、陈祖煜、张在明、冯夏庭、黄鼎成、张苏民、李广信、白世伟等应邀做了大会报告,张建民做了大会总结,龚晓南在大会闭幕式上致辞。与会代表600余人。论文集收录了300余篇论文。大会期间组织了第一届滑坡与人工边坡学术会议等卫星会议。
11月24-25日,第四届岩土工程与岩土环境工程亚洲研讨会在大连召开。这次会议由我会、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环境岩土工程分会和日本地盘工学会九州支部共同主办;大连理工大学海岸与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大连理工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和日本地盘工学会九州支部共同承办。35位日本和韩国代表及80余位中国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论文集收录了114篇文章。
经过两年多时间的筹备,"Geomechanics and Geoengineering -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GMGE国际学报)于2006年初由英国Taylor and Francis出版社出版发行。学报总主编为英国诺丁汉大学余海岁教授和前国际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学会主席Michele Jamiolkowski,名誉主编为沈珠江、谢和平、James K. Mitechell 和Brian Simpson,学报主编包括赵坚、Andrew Whittle、殷建华、黄安斌、Fernando Schnaid、Antonio Gens等。经协商,我会同意成为GMGE国际学报的协办单位。
10月23-27日,在香港特区政府工商及科技局的资助下,我会和香港工程师协会(HKIE)岩土工程分部共同组织了系列交流活动。香港工程师协会岩土工程分部25位代表组团到上海进行工程参访、举办报告会。12月9日张在明、张建民、刘汉龙、陈云敏、朱合华、王卫东和杨秀仁等7位专家赴港在香港城市大学举办了为期一天的报告会,介绍大陆岩土工程建设现状。
12月30日在清华大学召开了我会第六届第六次常务理事扩大会议,主要进行第七届茅以升科学技术奖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奖的评审工作。经评审委员会无记名投票,大奖获得者为魏汝龙,青年奖获得者为刘松玉、岳中琦(香港)。
2007年
1月,做为《岩土工程学报》2007年度黄文熙讲座第10讲撰稿人,龚晓南在南京作现场演讲,题目为"广义复合地基理论及工程应用"。
3月26-27日,第三届全国土力学教学研讨会在广州大学召开,大会由广州大学承办,有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暨南大学、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协办。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高校的70余名代表。刘祖德、殷宗泽、李广信、龚晓南等老教授也参加了会议。广州大学副校长禹奇才教授参加了开幕式。
7月23日,我会第六届第八次常务理事会议在清华大学召开。会议由张在明主持。本次常务理事会讨论了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成立五十周年纪念册编撰工作。
9月15-17日,第六届全国青年岩土力学与工程会议(暨岩土工程系列学术研讨会之十)在上海召开。会议由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中国力学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中国水利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建筑学会地基基础分会和《岩土工程师》编辑部主办。由同济大学承办。
10月20日,我会第六届第九次常务理事会议在清华大学召开。会议由张在明主持。本次常务理事会介绍了第十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第三届中日岩土工程学术会议和第十届国际滑坡及工程边坡会议的筹备情况,讨论了学会理事会换届工作。
10月27-31日,国际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会主席Pinto等在北京举办环境岩土工程讲座。来自北京、天津、杭州和呼和浩特等8各单位60余位专家和研究生参加了讲座。并展开了热烈讨论。
11月1-4日在,第十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在重庆召开。会议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重庆市土木建筑学会和重庆交通大学承办,重庆市建设委员会、重庆市国土房管局、重庆大学、重庆科技学院、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四航工程技术研究院、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重庆研究院、重庆长江工程勘察设计院、西南资源开发及环境灾害控制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协办。出席会议736多人。大会有8个专题综述报告和10个特邀报告,出版了三册论文集,共收录论文429篇。
十届会议恰逢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成立50周年,会议开幕式上举行了隆重简朴的纪念活动,首发了纪念文集《岩土春秋》。
十届会议期间举行了我会第六届理事会第二次全体会议,64位理事出席了会议,听取了张在明所做的第六届理事会工作总结、张建民所做的关于第七届理事会的产生办法和顾问及名誉理事的建议名单。第七届理事会由理事86人组成,经投票选举产生:
理 事 长:陈祖煜
副理事长(按姓氏笔划):叶阳升 李广信(常务) 张建民 龚晓南 滕延京
顾 问(按姓氏笔划):卢肇钧 冯国栋 陈仲颐 周 镜
黄熙龄 蒋国澄 曾国熙 魏汝龙
名誉理事(按姓氏笔划):王吉望 王恭先 包承纲 刘金砺 刘祖德 吴肖茗
侯学渊 殷宗泽 顾小芸 顾晓鲁 谢定义 濮家骝
常务理事(按姓氏笔划):王卫东 叶阳升 汪 稔 李广信 郑 刚 刘汉龙
陈祖煜 张在明 张建民 黄茂松 龚晓南 栾茂田
谢永利 滕延京
秘 书 长:张建民(兼)
副秘书长:吴肖茗 张建红
持靠单位: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
会议听取了天津、兰州、广州和哈尔滨4个城市的代表争取2011年第十一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会议承办权的申述报告后,经投票决定第十一届会议(2011年)将在兰州召开。
11月4-7日,第三届中日岩土工程研讨会在由重庆沿长江顺流而下的游船上召开。会议由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分会及日本地盘工学会共同主办,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承办,以中日岩土工程新前沿为主题。论文集收录了两国专家的92篇论文,参加会议的代表100位,其中有54位日本代表和45位国内代表。会议邀请来自日本、我国大陆和香港的六位著名学者作了特邀报告,安排了3场精彩的学术报告,组织了53个口头报告。
2008年
6月1日,第二届国际减灾及修复技术研讨会在南京召开。本次会议由国际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学会(ISSMGE-TC39和TC4)、多国岩土工程减灾与修复联合工作组织(JWG-DMR)、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环境岩土工程分会和河海大学联合主办。来自中国、美国、日本、葡萄牙、新加坡、挪威、澳大利亚、印度、印尼、马来西亚、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20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国际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会主席Pinto教授、国际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会副主席M.R.马哈夫教授先后致辞并作了主题报告。开幕式后会议分九个专题进行分会场报告及研讨。
6月29日-7月4日,第十届国际滑坡与工程边坡会议在西安市召开。由我会作为牵头学会与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分会和香港工程师学会岩土分部共同主办。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和清华大学共同承办。滑坡会议出版了论文集两册、编辑出版了《中国典型滑坡》一册和《中国工程边坡》四册。会议约有230名国际和境外学者,约有180名国内学者参加了会议。本次会议发表了6个主题报告、7个特邀报告,两次圆桌会议讨论、一个半天的中国日和一天的卫星会议。会议还结合汶川地震滑坡问题组织了特殊专题。本次会议是迄今在国内举办的岩土工程规模最大的国际会议,会议营造了良好的学术交流气氛。会后组织了铜黄公路和西北技术考察线路。
8月28~30日,第七届海峡两岸隧道与地下工程学术及技术研讨会-暨海峡两岸岩土工程和地下工程青年科技研讨会在大连召开。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作为协办单位。有近三十位台湾学者和120位大陆学者针对隧道、地下工程展开了工程技术交流和学术探讨。
10月24-26日在第25届全国土工测试学术研讨会在杭州召开。研讨会由我会土工测试专业委员会主办,由浙江大学和软弱土与环境土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承办。研讨会围绕"微细观−单元体−模型试验−现场测试"四个尺度的土工测试技术、设备及成果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和讨论。会议期间特邀国际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会室内土工试验专业委员会(TC29)主席Richard Jardine 教授和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的张在明院士作2008年度曾国熙讲座。约有120位代表参加了会议。
11月1日,第二届全国土力学教学研讨会在南京召开。研讨会由我会土力学教学委员会主办,东南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承办,河海大学等单位协办。会议针对土力学教学进行了交流与研讨,对其辐射的相关岩土工程课程,如《土工合成材料》、《环境岩土工程》、《城市地下工程》、《城市岩土工程》等;研究生的《高等土力学》及相关的岩土工程课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经验提供交流的平台。会议出版了论文集,约有120位代表参加了会议。
11月3日~4日,第十届全国地基处理学术讨论会在南京召开。会议由我会地基处理学术委员会主办,东南大学交通学院和东南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承办。会议旨在展示地基处理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发展趋势,会议组织了7个主题报告和8个大会报告,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做学术报告并出版了论文集。
11月5-7日,第一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召开。会议由中国力学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主办,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承办,由北京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协办。本次研讨会共进行了6场大会报告和4场分组报告,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工作会议也在研讨会期间召开。100余位参会代表就岩土应力应变特性的测试、复杂应力(或动力)条件下的岩土本构模型、新理论新原理在建立岩土本构模型中的应用、特殊土的本构模型和岩土本构模型的验证与运用等专题进行了交流。会议期间增设了"经典理论及其发展"和"新理论、新方法在本构理论中的应用"两个分组讨论。
11月14日,第二届全国环境岩土工程与土工合成材料技术研讨会在湖南长沙召开。会议由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环境岩土工程分会主办,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和中国土工合成材料工程协会主办,由湖南大学、中南大学、湖南科技大学及湖南工业大学承办。会议出版了论文集,收录论文110篇。
12月27日第七届第二次常务理事会议在清华大学召开,会议通报了第七届理事会成立以来学会的工作,进行了2008年度第八届茅以升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大奖和青年奖评选,大奖获得者为李广信和宰金珉,青年奖获得者为王卫东和张利民(香港)。
2009年
1月,黄文熙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会分别在北京和南京举行。先后有300余人参加了纪念会。与会代表分别用与黄先生共事的一个个生动故事,从各个侧面衬托了黄先生治学严谨,诲人不倦的高尚品质。黄先生的学生们深情回顾了黄先生教书育人的生动事迹。黄先生之子黄啸原先生从家庭生活的另一个侧面向代表们展示了黄先生的风范。
1月10日,我会第七届第三次常务理事扩大会议在南京召开。25位理事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通报了2008年分会工作和2009年学术活动计划、桩基、地基处理和土工测试专业委员会工作、国际土协会员和会费情况、分会网页开发进展。这次会议还通报了由常务理事推荐、单位确认的增选理事名单。重点讨论了国际土力学及岩土工程会议的申办工作、中美岩土工程合作协议签订事宜、组团参加第十七届国际土力学及岩土工程会议(埃及,2009年)事宜、推荐第三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大会(成都,2009年)特邀报告人及大会报告人等。
3月14日,中美地基处理联合讨论会 (U.S.- China Ground Improvement Workshop) 在美国奥兰多召开,双方就目前地基工程处理中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方法的进展开展了广泛的交流。参加该讨论会的双方代表60余人,其中约半数为中方代表,大会期间共27人做口头发言,中方有14位代表发言。
3月16日,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CISMGE-CCES)与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岩土分会(GI-ASCE)进行了合作协议签字仪式。中方有陈祖煜理事长、张建民副理事长、郑刚教授,美方有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岩土工程分会主席Briaud JL、ASCE代表等参加了签字仪式。
8月26日晚,我会第七届第四次常务理事会议在上海召开。会议听取了同济大学关于GeoShanghai 2010的筹备工作和申办2013年国际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的进展;听取了王兰民代表组委会所做关于第11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筹备情况报告;决定2010年将在日本冲绳召开第四届中日岩土工程学术会议;我会支持在香港召开2011年第14届亚洲土力学及岩土工程会议;拟申请成立以下专业委员会:1)软土工程、2)环境土工、3)土的本构关系及强度理论、4)非饱和土和特殊土和5)土力学教学专业委员会;根据茅以升基金会和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的意见,对茅以升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奖励条例和评审细则进行了修订;积极扩大国际土协会员规模。
10月5~9日,第十七届国际土力学及岩土工程会议(1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il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Alexandria, Egypt, October 5-9, 2009) 在埃及的亚历山召开。本届大会是由埃及岩土工程学会主办,并第一次在非洲举办。有十四个ISSMGE的技术委员会(TC) 和联合技术委员会(JTC)召开了会议。截至大会开幕式为止,共有1050代表参加本次大会。中国在这次会议上创下四项历史记录:1)土力学分会理事长陈祖煜院士当选为国际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学会副主席;2)土力学分会常务理事王卫东做了关于深基坑与地基处理专题的综述报告;3) 土力学分会组织了70人出席了本次国际会议,参会代表人数在参加本次大会的国家中名列第二,也是历届中国参会代表最多的一次;4)中国代表团代表黄宏伟、施建勇、朱合华、侯瑜京、詹良通等参加了多个技术委员会组织的学术交流活动,达到了展示成果、加强交流、扩大影响的良好效果。
2010年
4月9日,我会第七届第五次常务理事扩大会议在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召开,30位理事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通报了2009年分会工作和2010年学术活动计划、桩基、地基处理和土工测试专业委员会工作、国际土协会员和会费情况、分会网页开发进展。这次会议还通报了由常务理事推荐的第14届亚洲土力学及岩土工程会议(香港)特邀报告人,并再次通报了2011年8月中旬在兰州召开的第十一届土力学会议的筹备情况。
4月12日至14日,第四届中日岩土工程研讨会在日本冲绳召开。来自中国和日本100多个单位的147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其中,中国代表75人(包括了中国香港、澳大利亚和新加坡的5位华人代表),日本代表72人。在会议开幕式上,大会日方组织委员会主席古関润一教授和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理事长陈祖煜院士分别致开幕词。会议论文集共收录了108篇论文,内容涉及到地下空间开发、环境岩土工程、桩基工程、风险管理等10个研究方向。陈祖煜院士、Tanaka教授、吴宏伟教授、刘汉龙教授和Tokashiki教授分别做大会主题报告。
6月3日~5日,"GeoShanghai 2010国际岩土工程学术会议"在上海大酒店举行,本次学术会议由同济大学、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主办,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地下建筑与工程系承办。本次会议由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李永盛教授、同济大学黄茂松教授和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Al-Qadi Imad教授担任大会组织委员会共同主席,黄茂松教授和美国田纳西大学黄宝山教授担任大会学术委员会共同主席。
10月10日至12日,宏微观岩土力学与岩土技术国际研讨会(IS-Shanghai2010)在上海同济大学举行,该会议由国际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协会(ISSMGE)TC35委员会(现为TC105委员会)和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联合主办,由同济大学和日本山口大学联合承办,旨在对宏微观土力学与岩土技术进行国际交流研讨,探讨土的宏微观特性、离散单元法数值模拟、岩土工程应用技术的最新国际研究成果与发展趋势。
11 月26 日,由浙江大学软弱土和环境土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组织承办的"生活垃圾填埋场岩土工程技术交流会暨《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岩土工程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讨论会"在浙江大学玉泉校区邵逸夫科学馆胜利召开。本次交流会由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城镇市容环卫行业标准归口单位、中国土工合成材料协会环境土工专业委员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环境土工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
12月23-25日,第八届全国土动力学学术会议在哈尔滨召开。会议由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土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并得到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工程专业委员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中国力学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中国水利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建筑学会工程勘察分会,中国建筑学会地基基础分会等相关学会的支持,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承办,哈尔滨理工大学协办。
12月18日,我会第七届第六次常务理事会议在清华大学召开,会议商定了第十一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会议大会主题报告人和特邀报告人推荐,讨论了第十一届会议论文出版方法。建议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可在每四年一次的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会议以分会场的形式举行,以减少会议次数,提高交流水平;建议全国青年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会议的时间调整到每四年一届的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之间年份召开。通报了总会2010年12月10日批复的五个专业委员会,它们是:软土工程,土力学教学,非饱和土与特殊土,土的本构关系及强度理论和环境土工专业委员会,各专业委员会已基本完成筹备工作,并举办了多次学术会议。进行了2010年度第九届茅以升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大奖和青年奖评选,大奖获得者为郦能惠,青年奖获得者为黄茂松和郑刚。
2011年
3月26-27日,第三届全国土力学教学研讨会在广州大学召开。研讨会由广州大学承办,由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暨南大学、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协办。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高校的70余名代表。刘祖德、殷宗泽、李广信、龚晓南等老教授也参加了会议。广州大学副校长禹奇才教授参加了开幕式。
4月15-18日,第七届全国青年岩土力学与工程会议在北京召开。本届会议由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主办,清华大学等单位承办。近200名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共收到投稿论文400余篇,经审查收入《岩土力学》增刊的学术论文90余篇,论文集收入70篇。大会学术委员会成员主要由40岁以下的青年学者组成,大会与分会场的学术报告主持人均由青年学者担任。3位特邀学者和10名青年学者做了大会报告,60余位青年学者作了分会场报告。举办了土动力学专场、溃坝研究专场等学术交流活动,在土动力学专场上举行了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土动力学分会青年工作委员会成立仪式。会议期间还召开了学术委员会会议,确定下届青年会议在南昌召开。
5月17-23日,14届亚洲土力学及岩土工程会议在香港召开,分会组织约30人中国大陆代表参加本次会议。黄茂松代表中国大陆做题为"软基中上浮桩的性能和预测"特邀报告,张宗亮撰写的特邀报告"中国超高面板堆石坝的发展"全文被编入论文集。中国大陆共提交72篇摘要,经评审收录36篇论文。是迄今亚洲会议投稿文章最多的一次。
5月29日,我会第七届第七次常务理事扩大会议在西安召开。会议通报了第十一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会议(兰州2011)会议的筹备进展,建议增加由香港学者宣讲的特邀报告,特邀报告总数由7个增加到9个。讨论申请2017年在上海举办第19届国际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大会事宜,继续发展国际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会个人会员,参与和促进亚洲各国之间的科学技术交流。讨论分会理事会换届事宜,常务理事候选人在行业、地域具有代表性,尊重历史和传统;大力推荐40岁以下青年理事,为学会发展培养后备力量;注重增加工程界和延边地区理事,促进全国学科均衡发展。听取郑刚、滕延京、刘松玉、黄茂松、孔令伟、姚仰平、刘汉龙所做的第十一届全国土力学会议主题报告,并展开讨论和交流。
7月23日,第七届第八次常务理事扩大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讨论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我会第七届理事会工作报告(2007-2011);讨论分会第八届理事会推荐名单、青年理事遴选名单、常务理事名单、副理事长人选等换届事宜;通报和讨论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会议(兰州2011)会议的筹备进展情况;建议成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以促进青年学者的成长;建议四年评选一次设立黄文熙优秀论文奖,每次评选1-5篇。
8月13日,国际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会主席Jean-Louis Briaud应邀访问北京,并赴兰州参加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十一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并做题为"Scour of Bridge Foundations and Erosion of Levees by Overtopping"的特邀报告。
8月16-19日,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十一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在兰州召开。此次会议由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主办,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兰州大学和中国矿业大学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等五家单位联合承办,另有九家协办单位参与。大会共收到投稿论文602篇,会议报告195个。与会代表达1199人,其中,正式代表725人,免注册费学生代表361人,志愿者和工作人员113人。本次大会是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成立近百年来规模最大、与会代表过千人的学术大会,也是甘肃省科学技术领域第一次规模超过千人的专业会议。
8月17日晚,十一届会议期间召开了我会第七届第2次理事会及第八届第1次理事会会议。65位理事出席了会议,听取了张建民所做的第七届理事会工作总结、第八届理事会的产生办法和顾问及名誉理事的建议名单。由第七届理事会投票选举产生第八届理事会,第八届理事会由98位理事组成。报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通过审批并成立了5个专业委员会。
名誉理事长:陈祖煜
顾 问(按姓氏笔划):冯国栋 陈仲颐 周 镜 黄熙龄 蒋国澄 曾国熙
魏汝龙 李广信 龚晓南 张 雁
名誉理事(按姓氏笔划):王吉望 王恭先 包承纲 刘金砺 刘祖德 吴肖茗
侯学渊 殷宗泽 顾小芸 顾晓鲁 谢定义 濮家骝
栾茂田
理 事 长:张建民
副理事长(按姓氏笔划):王卫东 叶阳升 汪 稔 刘汉龙 沈小克(常务)
郑 刚 黄茂松 谢永利 滕延京
常务理事(按姓氏笔划):王卫东 王兰民 叶阳升 汪 稔 刘汉龙 刘松玉
沈小克 宋二祥 杨光华 陈云敏 陈正汉 郑 刚
张建民 张鸿儒 赵明华 侯伟生 姚仰平 黄茂松
谢永利 温彦锋 蔡正银 蔡袁强 滕延京
秘 书 长:张建红
副秘书长:(待定)
持靠单位: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
八届理事会首次选举产生了6名青年理事,他们是:胡黎明(清华大学)、吴志坚(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钱建固(同济大学)、吴江斌(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雷华阳(天津大学)、沈扬(河海大学)。由青年理事成立了青年工作委员会筹委会,组织和协调我国土力学与岩土工程研究领域的青年科技人员开展学术交流和合作。会议听取了天津、上海和哈尔滨3个城市的代表争取2015年第十二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会议承办权的申述报告后,经投票决定第十二届会议(2015年)将在上海召开。
10月14日-16日,第十届全国桩基工程学术会议在河南开封召开,会议由我会桩基础学术委员会和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地基基础专业委员会主办,由河南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工业大学、河南理工大学、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承办。会议针对我国近年来桩基工程领域的应用经验和最新研究成果进行广泛的学术交流。
11月18-20日,第三届全国环境岩土工程与土工合成材料技术研讨会在上海召开。会议由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环境岩土工程分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和中国土工合成材料工程协会联合主办,由上海大学承办。会议以"城市发展与环境岩土工程问题——机遇与挑战"为主题,研讨自然灾害和我国城市化建设高速发展中所引起的各种环境岩土问题以及土工合成材料技术。
12月17日,第八届第1次理事长会议在天津召开。会议商定了申办2017年第19届国际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大会,及组织大型代表团参加2013年第18届国际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大会(巴黎)事宜。讨论了四年一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综述报告人遴选原则,讨论了青年工作委员规模、遴选和换届原则,讨论了成立物理模拟专业委员会的建议(挂靠单位为长江科学院),讨论了茅以升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大奖和青年奖遴选事宜,讨论了《岩土工程学报》黄文熙讲座撰稿人遴选事宜。
2012年
2月29-3月2日,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的非饱和土与特殊土专业委员会在泰国芭提雅召开的第5届亚太地区非饱和土学术会议上成功获得下一届会议承办权,2015年10月第六届亚太地区非饱和土学术会议(The 6th Asia-Pacific Conference on Unsaturated Soils)将在中国桂林召开。
4月14日,全国吹填土地基处理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召开。研讨会由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环境岩土分会、国家标准《吹填土地基处理技术规范》编制组和华中科技大学联合主办,由华中科技大学和河海大学共同承办。来自来国内高校和设计研究单位以及新加坡等近200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研讨会组织了7个特邀报告和10个大会报告。会议论文集收录了49篇论文。
4月20日,第八届第1次常务理事会议在南京召开。会议通报了分会工作:国际土协个人会员达511人,经常务理事会遴选出20篇摘要提交第18届国际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大会,经常务理事会推荐河海大学刘汉龙教授为2013年第16讲黄文熙讲座撰稿候选人,分会推荐《岩土工程学报》第十一届编委会8位新增编委候选人全部当选。会议批准了青年委员会的组成、规模和委员遴选规则,经表决通过了成立物理模拟专业委员会的建议,挂靠单位为长江科学院,提请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审批。
4月21日,第十五讲黄文熙讲座暨院士学术报告会在南京河海大学举办。张建民教授作为主讲人做了题为"砂土动力学若干基本理论探究"第十五讲黄文熙讲座。来自中国大陆30所高校和20个设计研究单位,以及香港和澳门三所高校的400余位代表参加了报告会。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祖煜、赖远明,中国工程院院士郑颖人、龚晓南,岩土工程著名老专家李广信、殷宗泽、包承纲、郦能惠、顾晓鲁等出席了会议。张建民教授在黄文熙讲座中介绍了他从1982年至今在砂土动力学5 个基本理论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
4月,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向国际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会秘书处提出申办2017年第19届国际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大会(中国、上海)会议申请,并向各国家和地区学会发出申办邀请。7月学会第二次向国际学会和各国家和地区学会表达了这一愿望。两次共向相关学会理事长、秘书长及秘书处等发出600余封邮件,共得到超过30家学会和个人的响应,超过15家具有投票权的学会表示积极支持我国申办会议。
6月3-7日,日本地盘工学会主席日下部治(Osamu Kusakabe)教授访问了北京和上海,与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陈祖煜名誉理事长、张建民理事长、黄茂松和王卫东副理事长等进行了深入的交流。目前中日双方学会已经合作举办了四次中日岩土工程学术研讨会,分别是2003年北京第一届、2005年上海第二届、2007年重庆第三届、2010年日本冲绳第四届。第五届中日岩土工程学术研讨会将于2013年5月在成都召开。
6月7-12日,国际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会前任主席Pedro Sêco e Pinto教授访问北京和天津,与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陈祖煜名誉理事长、张建民理事长和郑刚副理事长等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分会与Pinto教授就中国申办第19届国际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大会(上海)议题展开了深入地讨论,并一致同意密切合作,努力为成功申办国际学术大会创造条件,同时制定出申办会议的详细工作内容和时间计划。
9月8-9日,首届岩土工程青年学者论坛在清华大学召开,论坛由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青年工作委员主办,清华大学承办。论坛以"环境岩土工程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邀请了国内50位青年学者参加会议,有10位青年学者做了大会报告,并围绕论坛主题开展了专题讨论,为我国青年岩土工程学者提供学术交流和研究合作的平台。论坛旨在探讨岩土学科的发展趋势,交流最新研究成果,讨论学术观点和创新思路。
9月28日分会第八届第2次正副理事长会议在桂林召开。会议主要讨论了申办第19届国际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大会(2017年,上海)的工作,在学会的积极努力下有32个国家和地区学会表示支持我国申办会议。同时,在这次会议上,还将讨论组织大型代表团参加2013年9月2-5日在巴黎举办的第18届国际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大会。
10月15-16日,第二届岩土材料本构关系国际研讨会(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onstitutive Modeling of Geomaterials: Advances and New Applications (IS-Model 2012))在北京召开。研讨会由清华大学、国际计算方法和岩土新进展学会(IACMAG)、中国岩石力学学会岩体数值和物理模拟委员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土的本构关系和强度理论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研讨会旨在为致力于岩土介质强度和本构模拟的研究人员和工程师提供交流平台、讨论和分享新思路、新见解和新经验,并着重介绍在相关方面的新进展和新应用。有90位代表出席会议,其中港澳代表2位,国外代表60位。
10月25-27日,高速交通岩土工程国际学术研讨会(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for High-speed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会议在中国杭州举办,由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主办,浙江大学承办。会议在我国高速交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针对高速交通建设和服役过程中的岩土工程研究难点和热点展开研讨。有80位代表出席会议。
11月17日,第十届茅以升科学技术奖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大奖和青年奖评审会在清华大学举行。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张雁秘书长作为召集人,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秘书长张建红主持评审会。由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秘书长张雁,分会顾问陈祖煜、龚晓南、李广信,理事长张建民,副理事长叶阳升、滕延京、汪稔、黄茂松、郑刚、谢永利、王卫东,秘书长张建红组成了评审委员会。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委员会茅玉麟秘书长和左颖副秘书长,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基金办公室主任程莹莅临指导。分会秘书汪方出席了评审会。评审委员会对2012年度第十届茅以升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奖的有效候选人进行了充分的评议,投票选出茅以升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大奖候选人2名,青年奖候选人4名报请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委员会审议。
11月24-26日,第一届全国岩土多场相互作用及环境土工学术研讨会在杭州召开,研讨会由分会环境土工专业委员会、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和中国土工合成材料协会主办,浙江大学和软弱土与环境土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承办,多家单位协办。该研讨会针对岩土与大气、水、生物、化学等相互作用机理开展了交流,并探讨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的新进展,旨在促进多学科的合作与交流。约有170 多位代表出席了本次研讨会。11 月25 日,环境土工专业委员会于2011年8月17日被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正式批复成立。环境土工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委员大会会议在杭州召开,专业委员会主任陈云敏教授主持会议,37位委员出席会议。会议介绍了专业委员会筹备过程,通报了国际环境土工专业委员会活动,讨论决定环境土工学术会议每两年开一次,下一次会议于2014 年在上海召开,由同济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岩土工程勘察院、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承办。
12月4-5日,2012城市地质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论坛(2012 Forum on Urban Geoenvironment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在香港召开,论坛由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教育部城市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联合研究中心主办,香港大学承办,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作为承办单位之一。该论坛针对有效利用土地资源、保护自然地质环境、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安全城市建设等方面进行研讨。约有200位代表出席论坛,论文集收录了100多篇论文。
12月13日,受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邀请,中国台北岩土工程学会前秘书长、台湾淡江大学张德文教授访问北京,与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张建民理事长,宋二祥和姚仰平常务理事等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并就中国申办第19届国际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大会(上海)等议题交换了意见,达成了良好的合作意向。
2013年
4月13日,第十六讲黄文熙讲座暨学术报告会在清华大学举办。第十六讲黄文熙讲座有两位主讲人,香港科技大学李相崧教授作为做了题为"饱和土弹塑性理论的数理基础",河海大学刘汉龙教授做了题为"岩土工程技术创新方法与实践"。来自中国大陆34所高校和15个设计研究单位,以及香港和澳门三所高校、工程单位的300余位代表参加了报告会。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楚汉、陈祖煜,中国工程院院士龚晓南,岩土工程著名老专家谢定义、刘金砺、周景星、濮家骝、包承纲、李广信等出席了会议。
4月21日,土动力学与岩土地震工程专题研讨会在北京工业大学召开,研讨会由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城市与工程安全减灾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抗震与结构诊治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办,北京工业大学岩土与地下工程研究所承办。研讨会邀请了郑颖人院士、张建民教授、刘汉龙教授、仇文革教授、戚承志教授、刘晶波教授、赵成刚教授、陈国兴教授、袁晓铭教授、李小军教授、郑宏教授、戴福初教授等,针对土动力学与岩土地震工程领域的"新问题、新挑战、新成果"开展了专题研讨会。
5月9-11日,第四届全国土工合成材料加筋土学术研讨会在湖北武汉召开。会议由中国土工合成材料工程协会加筋专业委员会和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联合主办。会议主题为"加筋土结构的合理设计方法",组织了四个水平报告、一个青年论坛及分组论文交流。来自全国各地高校、设计、科研机构、生产厂家、施工单位的近20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5月18-19日,第五届中日岩土工程研讨会在四川峨眉市召开,这是继前四届(北京、上海、重庆日本冲绳)以来由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和日本地盘工学会共同主办的系列双边研讨会。会议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清华大学及成都理工大学承办。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理事长张建民,副理事长汪稔研究员、黄茂松教授,成都理工大学副校长黄润秋教授等48名中方代表;国际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学会候任副主席Towhata(東畑郁生)教授,日本地盘工学会国际部主任Watabe(渡部要一)教授等24名日方代表;法国南特中央理工大学 Pierre-Yves Hicher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梁春晖教授等79位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出版了论文集,论文集收录了中方论文37篇,日方论文40篇。
5月25日,岩土本构关系高层论坛在桂林理工大学召开。该论坛由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土的本构关系及强度理论专业委员会主办,桂林理工大学承办。专业委员会顾问中国工程院郑颖人院士、主任委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姚仰平教授、副主任委员北京交通大学赵成刚教授、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杨光华教授、上海大学孙德安教授、浙江大学陈仁朋教授以及委员会副秘书长侯伟博士参会。同时,特邀了Colorado矿业大学的卢宁教授和加拿大Uottawa大学的Sai Vanapalli教授。姚仰平教授主持论坛,郑颖人院士、卢宁教授、Sai Vanapalli教授、赵成刚教授、杨光华教授、孙德安教授、陈仁朋教授、姚仰平教授分别作报告。30余位代表参加会议。
6月,发表于2012年加拿大岩土工程学报(Canadian Geotechnical Journal)的题名为"基坑开挖对桩基础形状级承载力影响"(Excavation effects on pile behaviour and capacity)的论文,被评为Canadian Geotechnical Journal2012年最佳论文,并将被授予2013年R.M. Quigley Award奖。该论文作者分别为学会副理事长、天津大学郑刚教授、香港科技大学彭思远博士、香港科技大学吴宏伟教授及天津大学刁钰博士。论文采用离心模型试验技术研究了深基坑开挖对桩基础的承载力和沉降的影响。加拿大岩土工程学会主席Richard J. Bathurst教授特此致函论文作者表示祝贺。郑刚教授等人于2013年10月2日在加拿大岩土工程学会年会上领取获奖证书。
7月19-22日,第八届全国青年岩土力学与工程会议暨青年华人岩土工程论坛在江西南昌隆重举行。全国青年岩土力学与工程会议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龚晓南教授于1992年发起,每3年举办一次,已在浙江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河海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西安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清华大学成功举办了七届。本次会议由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中国力学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中国水利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建筑学会地基基础分会和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土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五个学会主办,由南昌航空大学等单位承办。来自海内外200多位青年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在2013年第7和8期的《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出版论文25篇,《岩土工程学报》增刊出版论文87篇,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论文集1本,论文38篇。来自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和太原理工大学等3名研究生获最佳研究生论文演讲奖。最后经会议组委会投票确定下届会议于2016年10月份在重庆交通大学召开。
9月2-6日,国际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大会在法国巴黎召开。学会组织了近200人的代表团参加本次会议,其中注册代表达167人,是仅次于法国的第二大代表团。并发表了20篇论文。我国的国际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会个人会员规模从2009年的204位,2011年的481位,增至2013年的606位。副理事长黄茂松和秘书长张建红代表学会参加9月1日召开的国际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会理事会,并在这次理事会上提出了主办第19届国际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大会的申请,然而,经过80个国家和地区学会的投票,韩国首尔获得了第19届国际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大会的主办权,法国的Roger Frank当选为国际国际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会主席。
10月11-13日,第一届全国非饱和土-特殊土力学和工程学术研讨会将在重庆召开,会议由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非饱和土与特殊土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重庆交通大学等8个单位承办,《岩土力学》编辑部和《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编辑部等8个单位协办。来自全国91个单位的387名代表出席了会议,其中有3位来自香港、美国和澳大利亚的代表,会议组织了59个学术报告。
10月16-18日,第十一届全国桩基工程学术会议在江苏宜兴召开,会议由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桩基工程专业委员会、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地基基础专业委员会、江苏省土木工程学会主办,宜兴市建设局、建基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浙江理工大学承办。会议围绕桩基工程的理论与试验研究、设计与实践、技术标准等展开研讨。会议组织了三个发展水平报告:学会顾问刘金砺先生做的"桩基础研究若干进展", 学会副理事长王卫东做的"桩基础设计实践与相关工程问题", 专业委员会主任高文生"成桩技术新进展",此外还组织了近30个学术报告,近400名代表出席了会议。
11月4-5日,第四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在杭州召开。大会由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牵头、中国建筑学会工程勘察分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委会共同主办,中国水电顾问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浙江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单位承办。450多位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组织了12个大会报告,60个专题报告。会议共收到361篇论文,其中50篇刊登在《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正刊和增刊上,17篇刊载在《岩土力学》,大会论文集录用99篇,由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发行。
11月15-17日,第一届全国软土工程学术会议在上海召开。会议由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软土工程专业委员会主办,同济大学、上海市力学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承办。会议以"软土工程的理论创新与工程实践"的主题,交流了近年来我国软土工程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近250位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133篇,经会议学术委员会推荐的优秀论文被《岩土工程学报》增刊录用97篇,另有部分大会专题报告结集印刷。会议特别邀请了中国科学院赖远明院士作第八届"孙钧讲座", 20位学者作了大会邀请报告,28位学者作了分组报告。
12月4-6日,第4届岩土工程安全与风险研讨会(the 4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Geotechnical Safety and Risk, 4th ISGSR)在香港科技大学召开,这是继 2007年上海第一届、2009年Gifu 第二届和2011年Munich 第三届的又一次研讨会。研讨会由香港科技大学、岩土工程安全网络 (GEOSNet) 、ISSMGE - TC 304风险评估和管理工程实践技术委员会、和ISSMGE - TC 205岩土工程设计中的安全与适用性技术委员会主办,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作为协办单位。来自全球约150位代表参加了研讨会。研讨会组织了7个主题报告,50个分会场报告,并以此纪念Wilson Tang教授。研讨会出版了论文集,收录了76篇论文。
2014年
4月12-13日,2014岩土本构关系高层论坛在西安理工大学召开。论坛由分会土的本构关系及强度理论专业委员会主办,西安理工大学承办, 120余人参加了论坛。专委会顾问中国工程院院士郑颖人、主任委员姚仰平教授、副主任委员赵成刚、殷建华、黄茂松、孙德安、朱俊高、副秘书长路德春出席会议,同时邀请了西安理工大学罗兴锜、刘云贺,谢定义、李宁,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齐吉琳参加交流。姚仰平主持学术讨论会,郑颖人、殷建华、赵成刚、黄茂松、李宁、孙德安、朱俊高、姚仰平分别作报告交流。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副理事长黄茂松做总结发言。
4月19日,第十七讲黄文熙讲座学术报告会在北京举行。报告会由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承办。作为黄文熙讲座主讲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陈正汉教授将作题为"非饱和土与特殊土力学的基本理论研究"的报告,浙江大学陈云敏教授作题为"环境土工基本理论及工程应用"的报告。来自全国55个单位的350余名代表出席报告会。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祖煜,赖远明,岩土工程著名老专家蒋国澄、杜延龄、李广信、殷宗泽等出席了会议。黄文熙讲座后中国电建集团周建平、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张宗亮总、清华大学张丙印、河海大学高玉峰、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周宏磊、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邓刚分别作了学术报告。
4月18日,分会第八届第3次常务理事会在北京召开,分会顾问陈祖煜、李广信、张雁,理事长张建民,副理事长王卫东、叶阳升、汪稔、沈小克(常务)、郑刚、黄茂松、滕延京,常务理事刘松玉、宋二祥、杨光华、陈云敏、陈正汉、张鸿儒、姚仰平、温彦锋、蔡正银、蔡袁强,秘书长张建红,秘书汪方等23人参加了这次会议。上海交通大学王建华教授,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蔡徳钩高工列席会议,张建红秘书长主持会议。常务理事会审批通过了青年工作委员会新增委员65人,使得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数达到111人;讨论通过了由清华大学张丙印接任土力学教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现任主任委员、清华大学李广信担任名誉主任委员;讨论了第十二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大会的筹备工作。
4月25-27日,第四届全国土力学教学研讨会在华中科技大学召开。研讨会由分会土力学教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和武汉大学共同承办,来自68所高校、7家出版机构共220余名代表参加了研讨会。研讨会接受了99篇教学研讨论文,作为专刊发表在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组织了33场报告交流,包括8个特邀报告和5个专题报告。4月26日举行了换届会议,第二届土力学教学委员会由78名委员组成。王正宏、卢廷浩、刘明振、刘祖德、陈仲颐、周景星、郑颖人、高大钊、殷宗泽、顾晓鲁、龚晓南、谢定义担任专业委员会顾问。李广信担任专委会名誉主任,张丙印担任专委会主任委员。于玉贞、洪振舜、张季超、沈扬、陈云敏、陈晓平、白晓红、廖红建、陈昌富、郑俊杰、钱建固、雷华阳担任副主任委员。介玉新担任秘书长。
4月26日,地下结构抗震专题研讨会在北京工业大学召开。会议由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等单位联合主办,北京工业大学承办。清华大学张建民、刘晶波,北京建筑大学戚承志,南京工业大学陈国兴,同济大学袁勇,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第四研究所田志敏,北京城建设计研究总院杨秀仁出席,60余人参加了会议。杜修力主持研讨会,刘晶波、戚承志、袁勇、田志敏、陈国兴、陶连金、路德春、王睿分别作学术报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理事长张建民做了会议总结。
5月23-25日,第二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在上海大学召开。研讨会由土的本构关系及强度理论专业委员会、中国力学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上海大学承办,同济大学等协办。研讨会吸引了200位代表参会,包括7名来自澳大利亚、美国、法国、日本以及香港的代表。组委会执行主席孙德安主持开幕式。郑颖人、殷建华、张建民、Pierre-Yves HICHER作了大会特邀报告。陈正汉、柴锦春、赵成刚、蔡袁强、姚仰平、黄茂松、杨光华、程展林、韦昌富等做大会邀请报告。研讨会论文集收录了61篇论文,组织了56场学术报告。会议期间召开了土的本构关系及强度理论专业委员会会议。
5月26-28日,GeoShanghai2014国际学术会议在上海召开,这是继Geoshanghai 2006 (400位代表),Geoshanghai 2010(350位代表)的系列国际会议。本次会议由同济大学、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上海市力学学会联合主办,同济大学承办。同济大学丁文其教授和亚利桑那大学章连洋教授担任主席。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余名代表出席会议。麻省理工学院的Herbert H. Einstein做"孙钧院士讲座",剑桥大学Kenichi Soga、同济大学朱合华、德州农工大学Jean-Louis Briaud、浙江大学陈云敏、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Buddhima Indraratna、瑞士联邦理工学院Lyesse Laloui和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Louay Mohammad作大会报告。大会组织了200余场学术报告。
6月14日,分会第八届第3次正副理事长会议在昆明召开。分会顾问李广信,理事长张建民,副理事长王卫东、叶阳升、汪稔、刘汉龙、沈小克(常务)、郑刚、黄茂松、谢永利、滕延京,秘书长张建红出席了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大会组委会主席王建华、大会秘书长陈锦剑列席会议。张建红秘书长主持会议,张建民理事长在会议结束时做简要总结。会议通报了2014年学会分会主办和协办的9次全国性学术会议和1次国际会议。重点商定和讨论了第十二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大会(2015,上海)的筹备工作。
10月17-19日,城市岩土工程前沿论坛在浙江大学举行。会议由浙江大学滨海和城市岩土工程研究中心龚晓南教授发起,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浙江大学滨海和城市岩土工程研究中心和浙江省城市化发展研究中心共同主办。中国工程院周丰峻院士,杨秀敏院士,郑颖人院士,钱七虎院士,龚晓南院士出席了会议,龚晓南院士为大会致辞,周丰峻、杨秀敏、钱七虎院士做了"安中讲坛"报告,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理事长张建民教授、浙江省城市化发展研究中心张晓红主任等24名专家做了主题报告,国内70家单位的20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10月22-24日,第十三届全国地基处理学术讨论会在西安召开。会议由分会地基处理学术委员会主办,长安大学承办,机械工业勘察设计研究院等14家单位协办。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顾问龚晓南、张雁,名誉理事谢定义,理事长张建民,副理事长滕延京、刘汉龙、谢永利,常务理事侯伟生、刘松玉,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的22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录用了64篇投稿论文,组织了27个学术报告,其中17个特邀报告。
10月31日-11月2日,第二届全国岩土多场相互作用及环境土工学术研讨会在同济大学召开。会议由分会环境土工专业委员会等联合主办,同济大学承办,上海大学等协办。同济大学卢耀如院士、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陈以一教授,环境土工专业委员会主任陈云敏教授、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王驹教授,澳大利亚莫纳西大学Malek Bouazza教授,法国路桥大学崔玉军教授、台湾新竹交通大学林志平教授等218名代表出席会议。本次研讨会围绕垃圾填埋、废弃物地下处置、CO2存储及污染土处置等研究领域进行了广泛交流和深入探讨,组织了11个特邀报告和52个专题报告,会议论文集收录了65篇论文。
11月3-5日,26届全国土工测试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召开。会议由分会土工测试专业委员会和中国水利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土工测试专门委员会主办,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水利部岩土力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河海大学、浙江大学、湖北工业大学等承办。土力学分会顾问李广信先生、名誉理事包承纲先生做特邀报告,蔡正银、于玉贞、程展林、陈正汉、朱俊高、胡再强、龚壁卫、詹良通、娄炎等做主题报告。研讨会组织了青年论坛和研究生论坛。论文集收录了107篇论文。280余位代表参加了研讨会。11月4日举行了土工测试专业委员会换届会议,第五届土工测试专业委员会成立,蔡正银担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挂靠在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11月7-9日,第四届全国环境岩土工程与土工合成材料学术研讨会在重庆召开。会议由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环境岩土工程分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中国土工合成材料工程协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学部主办,重庆大学、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重庆交通大学、河海大学、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岩土力学与堤坝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承办。会议围绕我国城市化建设高速发展及自然灾害下引起的各种环境岩土问题、土工合成材料技术发展及应用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约有20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11月14-16日,第九届全国土动力学学术会议在天津大学召开,会议由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土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天津大学、天津大学水利工程仿真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承办,得到了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分会等的支持。40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收到近300篇论文,录用的论文将在《岩土工程学报》与《地震工程学报》刊出。张建民、李亚、刘小生、陈国兴、徐健、黄茂松和王建华做了大会报告,会议组织了14个分会场、86个分组报告。会议期间举行了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土动力学专业委员会换届选举。第7届土动力学专业委员会由79人组成,其中23位常务委员。清华大学张建民担任主任委员,徐健、王兰民、陈云敏,刘汉龙、辛鸿博、刘小生与孔宪京担任副主任委员。
11月21-22日,第一届全国强夯地基处理技术研讨会在天津举办。会议由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主办,中交天津港湾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承办,天津市水运工程学会、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天津大学、天津城建大学等协办。会议以"强夯地基处理技术的理论创新与工程实践"为主题,旨在加强对强夯地基处理技术的理论认识,提高强夯地基处理工程的设计、施工与检测水平,为从事强夯地基处理技术研究和应用的科技工作者提供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约有12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11月28-30日,第二届岩土工程青年学者论坛在江苏宜兴举行。该论坛由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办,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承办,中国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管委会、中宜生态土研究院、《岩土力学》编辑部等多家单位协办。会议将重点围绕土体和地下水污染过程检测与评价、污染土体和地下水分析理论和方法、污染土体和地下水控制技术与设备、污染场地二次开发再利用的评价方法和现状等方面开展学术交流与研讨。约有20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12月,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公布了第十一届优秀论文奖评选的结果,获得一等奖的论文有3篇,获得二等奖的论文5篇,获得三等奖的论文14篇。其中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获得一等奖的论文有《砂土动力学若干基本理论探究》张建民;获得二等奖的论文有《地基处理技术发展综述》郑刚 龚晓南 谢永利 李广信;获得三等奖的论文有《基于CPTU的中国实用土分类方法研究》刘松玉 蔡国军 邹海峰、《An elastic – viscous -plastic model for overconsolidated clays》姚仰平、孔令明、胡晶。
2015年
1月10日,茅以升科学技术奖第十一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奖评审会在天津召开。该奖项由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设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委托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组织评审工作、成立评审委员会。评审工作于2014年8月启动,10月31日接受了4位大奖和12位青年奖申请人的申请材料,评审会按照该奖项的奖励条例和评审细则,经委员会无记名投票评选出了大奖候选人沈小克先生,青年奖候选人刘华北、李典庆、宫剑飞、傅志斌、薛强先生(按姓氏笔画排名)。
1月10日,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第八届第4次正副理事长会议在天津召开。分会顾问李广信,理事长张建民,副理事长王卫东、叶阳升、汪稔、刘汉龙、郑刚、黄茂松、滕延京,秘书长张建红,秘书汪方出席了会议。常务副理事长沈小克、副理事长谢永利请假未出席。第十二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大会组委会主席王建华、大会秘书长陈锦剑列席会议。张建红秘书长主持会议,张建民理事长在会议结束时做简要总结。会议通报了分会组织建设、学术交流、获奖和奖励工作;讨论了交通岩土工程专业委员会筹备工作;讨论了若干新专业委员会设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商定了启动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换届工作;重点商定了第十二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大会的筹备方案。
3月28-29日,第三届岩土本构关系高层论坛在四川大学召开。论坛由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土的本构关系及强度理论专业委员会主办,四川大学承办。110余位代表出席论坛。专业委员会主任姚仰平主持开幕式,四川大学副校长许唯临致欢迎辞,分会副理事长黄茂松代表学会致辞。论坛组织了水平高、内容丰富的专题报告,郑颖人、黄茂松、赵成刚、姚仰平、孙德安、陈仁朋、何思明、张建海、陈群做论坛专题报告。与会代表还针对岩土本构关系的前沿问题进行了热烈充分的讨论。
4月11日,第十八讲黄文熙讲座暨学术报告会在南京举行。报告会由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主办。作为黄文熙讲座主讲人,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的陈生水教授级高工做了题为"土石坝试验新技术研究与应用"的报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姚仰平教授做了题为"UH模型系列研究"的报告。来自我国大陆、香港、澳门、奥地利等国家和地区500余名代表出席。黄文熙讲座后举办学术报告会,郑颖人院士、杜彦良院士、赖远明院士、汪小刚教授级高工、朱合华教授、刘松玉教授做了学术报告。
4月12日,分会第八届第4次常务理事会议在南京召开。会议通报了学会2015年主办和协办的7次会议,其中4次全国性学术会议,3次国际会议。重点通报第十二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大会筹备情况:大会收到投稿论文700余篇,其中450篇将在7个学报的增刊上发表,通报了在第十二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大会举办的首届全国大学生岩土工程竞赛邀请赛、首届岩土工程院士专家高峰论坛、茅以升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奖论坛、岩土工程国际知名学者专家论坛、岩土工程青年学者专家论坛的筹备工作。会议同时协商、酝酿、推荐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第九届理事会理事候选人。
5 月16 日,分会第八届第5 次正副理事长会议在重庆大学召开。分会理事长张建民,副理事长王卫东、刘汉龙、沈小克(常务)、郑刚、黄茂松、谢永利、滕延京,汪稔,秘书长张建红,秘书汪方出席了会议。张建红秘书长主持会议,张建民理事长在会议结束时做简要总结。第八届理事会于2011年8月17日成立,将于2015年7月18日届满。会议重点协商、酝酿、推荐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第九届理事会理事候选人、常务理事候选人和正副理事长候选人,会议讨论了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六十周年纪念文集《岩土春秋》(1957-2017)再版事宜。
6月2-5日,Deep Mixing 2015在美国旧金山召开,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作为协办学会。日本举办了1996、2002和2009年度的会议,瑞典举办了1999和 2005年度的会议,2015年深层搅拌法专题研讨会第一次在北美召开。该研讨会将针对2009年以来与深层搅拌法相关的材料、仪器设备、系统设计和项目实施的进展进行交流,对深层搅拌法在工程支护和加固等应用进行研讨。研讨会邀请国际知名专家介绍最新进展,典型工程实例和相关科技创新。
7月17-20日,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12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大会在上海隆重举行。大会由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主办,由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同济大学和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等6个单位承办,17个单位协办、7个单位给予了支持。本届大会与会代表达到2066人,是及2011第十一届大会的第二个千人盛会。会议收到投稿论文720篇,收录论文467篇,300多人在会上演讲交流。参会代表人数、投稿论文数、收录论文数和演讲交流人数均创历史新记录。本届大会以"岩土工程安全与创新"为主题,进行了三天紧张有序、紧凑高效、广泛深入的学术交流。
7月18日,分会第八届第2次理事会及第九届第1次全体理事会于2015年在上海光大会展中心举行。出席理事会全体会议的有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原秘书长张雁,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综合部主任张君,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学术部李冰、包雪松,分会顾问龚晓南,分会理事长张建民,分会副理事长王卫东、叶阳升、汪稔、刘汉龙、沈小克、郑刚、黄茂松、谢永利、滕延京,分会常务理事王兰民、刘松玉、杨光华、陈云敏、陈正汉、张鸿儒、姚仰平、蔡正银、蔡袁强,秘书长张建红,76位理事和秘书汪方等111人出席了会议。会议审议了分会第八届理事会工作报告(2011-2015),选举产生第九届理事会;由第九届理事会投票选出第十三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大会举办地是天津,会议承办单位为天津大学。
8月31日-9月1日,第六届日中岩土工程研讨会(The Sixth Japan - China Geotechnical Symposium)在日本札幌召开。这是继前五届北京(2003)、上海(2005)、长江客轮(2007)、冲绳(2010)、峨眉山(2013),由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和日本地盘工学会共同主办的系列会议。本次研讨会由日方Takeshi Katsumi和中方张建民、姚仰平担任组委会主席。研讨会吸引了100余位参会代表,包括中方代表40余人,日方代表50余人。研讨会邀请北海道大学的Tatsuya Ishikawa和东南大学刘松玉做主题报告;邀请名古屋大学张锋、奥地利农业大学吴伟、澳大利亚纽卡斯尔盛岱超、香港理工大学殷建华、东京科学大学Yoshiaki Kikuchi、日本地球科学与灾害防治研究所Kazuo Tani、早稻田大学Hirokazu Akagi做特邀报告;研讨会组织了56个口头报告,出版了论文集。
10月14-16日,第十二届全国桩基工程学术会议在重庆召开。会议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桩基础学术委员会、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地基基础专业委员会、重庆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重庆市土木建筑学会岩土工程分会主办,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等单位承办。与会代表600余人。郑颖人、高文生做大会主题报告,王卫东、张雁、杨敏、陈凡、郭传新、彭桂皎、龚维明、王俊杰、黄雪峰、黄文龙、杨永波和沈保汉等专家做大会特邀报告。会议收到论文153篇,其中28篇在《岩土力学》杂志及增刊发表、49篇在《建筑科学》增刊上公开发表,出版的论文集收录88篇论文。10月14日桩基础学术委员会会议投票确定第十三届全国桩基工程学术会议于2017年在合肥举办。
10月17-18日,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前沿论坛暨第九届浙江大学曾国熙讲座在杭州召开。论坛由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浙江大学滨海和城市岩土工程研究中心、浙江省城市化发展研究中心、北京交通大学共同主办。来自全国60余家单位的29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吴伟(奥地利)做题为 "土的亚塑性本构理论"的曾国熙讲座。钱七虎院士做 "中国地下空间开发的现状问题和发展"报告,王浩院士做 "新时期海绵城市的建设—城市空间的再规划利用"。17位专家做了专题报告,内容涵盖了城市地下综合体、地下交通、地下共同沟、地下综合管线、地下停车场等地下空间利用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营和管理等方面。
10月21-23日,第四届岩土本构关系高层论坛在中南大学召开。论坛由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土本构关系及强度理论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南大学承办。姚仰平、殷建华、赵成刚、黄茂松、孙德安、陈仁朋、盛岱超、罗强、冷伍明、杨果林、吴伟(奥地利)、Scott Sloan(澳大利亚,Rankine Lecturer)等90 余人出席了论坛。与会代表中有4位岩土工程领域学术期刊主编:Computers and Geotechnics主编Scott Sloan、Acta Geotechnica主编吴伟、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mechanics主编殷建华和Canadian Geotechnical Journal主编盛岱超。论坛组织了10场中英文学术报告,与会专家和代表针对"特殊土和非饱和土的本构关系与工程性质"等方面的前沿问题展开了热烈深入的讨论与交流。
10月24-26日,第6届亚太地区非饱和土学术会议(The 6th Asia-Pacific Conference on Unsaturated Soils)在广西桂林举办。会议由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非饱和土与特殊土专业委员会、中国力学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桂林理工大学、中科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等主办。陈正汉和韦昌富担任组委会主席。前5届会议分别在新加坡(2000年)、日本大阪(2003年)、中国南京(2007年)、澳大利亚纽卡斯尔(2009年)和泰国芭堤雅(2012年)召开。本次参会代表260人,其中国外代表50人。邀请了连续3届ISSMGE TC106的专委会主席DG Fredlend,EE Alonso和D Toll出席会议。会议组织了7个大会主题报告,10个分会场特邀报告,96个分会场口头报告。出版论文集中收录142篇论文。
11月9-13日,第15届亚洲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在日本福冈召开。注册参会代表865人,会议组织了15个主题和特邀报告, 420个口头报告的交流。学会顾问龚晓南,副理事长郑刚、王卫东、刘松玉等50余位中国代表出席会议。郑刚副理事长做了Environmental impact of ground deformation caused by underground construction in China的大会主题报告。冯世进、胡黎明担任了环境岩土工程分会场主席,王睿担任了地震工程分会场主席。黄茂松副理事长代表学会参加亚洲理事会议,经投票决定第16届亚洲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将于2019年在台湾召开。郑刚、黄宏伟、陈仁鹏参加了国际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会亚洲城市岩土工程委员会的成立会议,并争取到第一届亚洲城市岩土工程技术会议于2019年在中国召开,由湖南大学、天津大学承办。
11月20-22日,海洋风电基础工程学术论坛在南京召开。论坛由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主办,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东南大学海洋工程结构和安全研究中心院及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共同承办。220余位代表出席了论坛。东南大学龚维明教授主持开幕式,三峡集团毕亚雄副总经理致开幕辞。论坛特邀了30余个报告。东南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亚利桑那大学、西澳大学等多所高校的教授及研究生介绍了海洋风电基础工程领域的研究成果。中交三航工程局、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的工程师们介绍了他们在海上风电开发的工程实践及结合工程开展的研究与探索。论坛围绕海洋风电发展、风机基础的施工与设计、桩基的受力特性以及海洋环境对基础的影响等进行了深入研讨。
2016年
4月7日,2016固体废弃物处置与城市安全论坛暨第九届浙江大学曾国熙讲座在杭州召开。会议由浙江大学曾国熙讲座基金会、浙江大学软弱土与环境土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及我会环境土工专业委员会主办。150余人出席了会议。何满潮院士作第九届浙江大学曾国熙讲座,杨春和、陈云敏、殷跃平、詹良通作专题报告。
4月8日,我会第九届第一次常务理事会议在南京召开。会议通报了施工技术专业委员会和交通岩土工程专业委员会的工作进展;讨论了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60周年纪念文集的再版事宜。
4月9日,第十九讲黄文熙讲座学术报告会在南京河海大学举行。黄文熙讲座主讲人、同济大学黄茂松教授做题为"土体稳定与承载特性的分析方法"的报告。来自我国大陆、香港、澳门、奥地利等地500余名代表出席。
4月15-17日,第四届岩土工程青年学者论坛在南昌召开。论坛由我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办,华东交通大学承办。200多位代表参会。论坛组织了特邀报告、专题报告、研究生论坛,共40个学术报告针对"交通岩土工程基础设施安全与控制"主题展开了研讨。
5月22日,我会交通岩土工程专业委员会在成都召开成立大会。专委会挂靠西南交通大学,主任委员由分会副理事长叶阳升担任,副主任委员包括马建林(常务)、谢永利、刘松玉、张鸿儒、周顺华、冷伍明、陈仁朋、王旭、边学成,秘书长为晏启祥。
5月22日,第一届全国交通岩土工程学术交流会在成都召开。交流会由我会交通岩土工程专业委员会主办,西南交通大学承办。100多位代表出席会议。会议邀请了20位专家做特邀报告。
8月7-9日,第一届土动力学及岩土工程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The 1st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oil Dynamics and Geotechnical Sustainability)在香港召开。研讨会由清华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中国振动工程土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和我会共同主办,得到ISSMGE、ASCE的支持。来自美国、日本、英国、加拿大、中国等国家的10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出版了论文集,评选了优秀学生论文奖。
8月8-10日,非饱和土的应力-强度理论与变形特性专题学术研讨会在大连召开。研讨会由我会非饱和土与特殊土专业委员会主办,由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和土木工程学院承办。来自全国42个单位和法国路桥大学的116名代表参加会议。研讨会组织了18个特邀报告和 10个学术报告,评选了本届会议的优秀论文。
8月26-28日,软土工程前沿论坛在湖南大学召开。论坛由我会软土工程专业委员会主办,湖南大学和浙江大学承办,多家单位协办。140余位代表出席。黄茂松、王卫东、郑刚、刘松玉、杨光华、梅国雄、陈仁朋等作特邀报告,18位学者作了专题报告。
10月10-11日,2016年城市岩土工程西湖论坛在杭州召开。会议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我会、浙江大学滨海和城市岩土工程研究中心共同主办。这是继城市岩土工程前沿论坛(2014)和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前沿论坛(2015)的第三次论坛。来自全国约150位有关专家出席,论坛组织了26个特邀报告。
10月28-30日,第27届全国土工测试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召开。会议由我会土工测试专业委员会和中国水利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土工测试专门委员会主办,河海大学、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等单位承办。300余位代表参加了研讨会。
11月4-5日,2016非饱和土与特殊土国际论坛(2016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unsaturated soils and special soils)在武汉大学举行。论坛由我会非饱和土与特殊土专业委员会主办。18位中外专家出席论坛并作了学术报告。
11月10-13日,第九届全国青年岩土力学与工程会议在重庆召开。会议由我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中国力学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中国水利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建筑学会地基基础分会、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土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震学会 岩土工程防震减灾专业委员会主办。重庆交通大学、重庆大学和招商局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承办,16家单位协办。700名代表参会。会议组织了9个特邀报告,4个分会场报告。
11月11-13日,第三届全国环境土工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召开。研讨会由我会环境土工专业委员会、中国土工合成材料协会环保专业委员会、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废物地下处置专业委员会主办,东南大学承办,22家单位协办,近30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11月19-20,第十四届全国地基处理学术研讨会在南昌召开,会议由我会地基处理专业委员会主办,江西理工大学、华东交通大学、中恒建设集团承办,14家单位协办。400多名代表参加会议。会议正式出版了论文集,收录论文92篇;组织了10个特邀报告、23个交流报告及13个研究生报告。
11月25日,我会施工技术专业委员会在上海成立。专业委员会挂靠华东建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主任委员由王卫东担任,副主任委员包括李耀良、张雁、高文生、刘永超、龚秀刚。秘书长为戴斌,副秘书长为常林越和王理想。
11月25日,第一届岩土工程施工技术创新论坛在上海召开。会议由我会施工技术专业委员会,华建集团上海地下空间与工程设计研究院,上海市力学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主办,8家单位承办。150余名代表出席会议。会议组织了15个大会特邀报告
11月26日,第十二届茅以升科学技术奖—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奖评审会在上海召开。评审委员会投票选出茅以升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大奖候选人陈云敏和刘汉龙、茅以升土力学及岩土工程青年奖候选人韩煊、胡黎明、陈仁朋、杜延军和周辉,报送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委员会审批。
11月26日,我会第九届第一次正副理事长会议在上海召开。会议通报了学会2015年5月以来举办的22次学术会议,重点审议了我会60周年纪念文集的文章。
2017年
3月24-27日,第五届全国岩土工程青年学者论坛在海口召开,论坛由我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办,海南大学承办。来自国内外六十余家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的近17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组织了38个学术报告的交流。
4月15日,我会第九届第二次常务理事会议在北京西郊宾馆召开。23位常务理事出席。会议通报学会组织的学术会议、参与的国际交流活动,通报岛礁岩土工程的工作进展,讨论审议《岩土春秋》暨分会成立60周年纪念文集。
4月16日,第20讲黄文熙讲座学术报告会在清华大学举行。黄文熙讲座主讲人香港科技大学吴宏伟做了题为"大气–植被–土体相互作用:理论与机理"的报告。来自我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奥地利、美国等国家和地区600余名代表出席。
6月9-11日,第一届全国岛礁岩土工程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召开。研讨会由我会主办。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承办。来自80家单位260余位代表莅临研讨会,研讨会组织了27个大会报告。
7月10-12日,第五届全国土力学教学研讨会在南京举办。会议由我会土力学教学委员会主办,河海大学及教育部岩土力学与堤坝工程重点实验室承办,来自90家单位的近300名代表参加会议。李广信、殷宗泽、童小东、张鸿儒、Hossam Abuel-Naga、邵龙潭做特邀报告。研讨会还组织了大会报告、高校青年教师公开课论坛、分组讨论、土力学教学委员会全体委员会议等活动。
7月24-26日,第二届全国非饱和土与特殊土力学及工程学术研讨会在兰州召开。会议由我会非饱和土与特殊土专业委员会主办,兰州理工大学承办,多家单位协办。来自118个单位的610多名代表出席会议。分会副理事长谢永利、专委会主任委员陈正汉等在开幕式上致辞。会议编印了论文摘要汇编,推荐143篇论文在《岩土工程学报》和《岩土力学》等增刊发表,评选会议优秀论文20篇。王恭先、王复明和赖远明等41位专家做大会报告、组织分会场报告82个。
9月1-3日,第三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由我会土的本构关系及强度理论专业委员会、中国力学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震学会基础设施防震减灾专业委员会、城市与工程安全减灾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大工程结构抗震与减震控制创新研究群体共同主办,北京工业大学承办。40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邀请了19位学者做大会主题报告,组织了5个分会场112个学术报告。
9月13日,施工技术专业委员会2017年全体委员会议暨学术报告会在天津召开。会议由天津建城基业集团有限公司、天津大学和天津市建筑学会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专业委员会联合承办,多家施工技术企业协办。70余位委员出席了会议。学术报告会组织了9个关于施工新装备和技术的报告,100余位专家代表参加了会议。
10月14-15日,第一届全国交通岩土工程学术论坛在长沙召开。论坛由我会交通岩土工程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南大学承办,湖南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湖南科技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等协办。150多名代表出席会议。会议期间举行专委会全体委员会议。
11月9-10日,2017年岩土工程西湖论坛:岩土工程测试技术在杭州召开。论坛由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浙江大学滨海和城市岩土工程研究中心主办。200余人出席会议。钱七虎和杜彦良做特邀报告,30位会专家就岩土工程测试技术展开研讨和交流。
10月27-29日,第三届地基处理及地基控制国际学术会议在杭州举行。会议由浙江工业大学、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中国力学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来自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180余名代表参加会议。黄茂松、郑刚、刘松玉、蔡袁强、Indraratna B、韩杰、楚剑、崔玉军、Watabe Y、Correia A、盛代超、杨骏做大会报告。
11月11-12日,第二届全国软土工程学术会议在天津市召开。会议由我会软土工程专业委员会主办,天津大学承办。600余名代表出席会议。张建民、陈湘生、黄茂松、王卫东、郑刚、蔡袁强、刘松玉、杨光华、陈仁朋、宋二祥、周同和、王清、叶观宝、邓卫东、吴万平、周国钧、梅国雄、朱雁飞、张雁分别做大会报告,会议还组织了主题报告20场,青年科学家论坛报告9场,分组报告67场。
11月24-26日,第二届亚洲城市岩土国际研讨会在长沙召开。研讨会由国际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会亚洲城市岩土工程分会(ATC6)和我会主办,湖南大学和天津大学等承办。100多名代表出席会议。研讨会组织了35个学术报告。陈仁朋、欧章煜、黄茂松、黄宏伟、周万欢, Paulus, Sugimoto,寿克坚,黄南辉,郭伟,康馨做大会报告。
2018年
3月16-18日,第七届中日岩土工程研讨会(The 7th China-Japan Geotechnical Symposium)在海南三亚召开。会议由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与日本地盘工学会主办。184位代表参加会议,中方代表143人和日方代表41人。王兰民、Takeshi Katsumi、黄茂松、蒋明镜、Noriyuki Yasufuku、沈水龙做特邀报告,会议组织了78个分会场报告,会议论文集收录了81篇论文,其中中方53篇,日方28篇。
3月23-24日,第六届全国岩土工程青年学者论坛在上海召开。论坛由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主办,同济大学、华建集团上海地下空间不工程设计研究院和上海交通大学承办。本届论坛有111位代表参加会议,16位专家分别做特邀报告。会议组织了19个研究生报告,评选了8篇优秀论文。
4月2日,第六届岩土本构理论高层论坛在杨凌召开,论坛由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主办,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承办。来自国内外200余位代表参加。姚仰平、盛岱超、黄茂松、邵龙潭以及承办单位张爱军、杨秀娟、侯天顺分别做了报告。
4月16日,第21讲黄文熙讲座学术报告会在北京举行。东南大学刘松玉教授做了题为"污染场地测试评价与处理技术"的报告,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汪小刚教授级高工做了题为"高土石坝几个问题探讨"的报告。400余名代表出席。黄文熙讲座后举办了学术报告会,陈正汉、施建勇、赵剑明、徐文杰、钟启明做了学术报告。
5月12-14日,第七届东亚岩土自然灾害技术大会(7TCEAGND)在成都举办。汶川地震十周年国际研讨会同期召开。会议由国际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学会(ISSMGE)亚洲自然灾害技术委员会(ATC3)、中国地震局、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中国地震学会岩土地震工程减灾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承办。来自10个国家的约100名代表出席。会议组织了1个汶川地震纪念大会特邀报告,Ishihara 论坛,4个分会场主题特邀报告,23个邀请报告,22个口头报告以及13个展板报告。
5月27日,第二届中美地基处理技术交流会在上海召开。会议由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和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岩土工程分会共同组织。郑刚和韩杰任交流会共同主席,有90余位中美岩土工程代表参会,中美十几位专家针对地基处理技术进展做了专题报告。
6月23-25日,第二届全国岛礁岩土工程学术研讨会在大连召开。会议由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主办,大连理工大学承办,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清华大学协办。有300多位代表出席会议,组织了9个特邀报告和分组报告。
7月20-22日,第五届全国环境岩土工程与土工合成材料学术研讨会在呼和浩特举行。会议由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环境岩土工程分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中国土工合成材料工程协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学部共同主办,内蒙古农业大学承办。300多名代表参会。刘汉龙、楚剑、冯世进、邓建辉、杜延军、刘华北和李驰等作大会特邀主题报告,12位专家作了分会场邀请报告,还组织了26个分会场报告。
10月28日-11月1日,第八届国际环境土工大会(The 8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Environmental Geotechnics)在杭州召开。会议由浙江大学软土与环境岩土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香港岩土工程学会和国际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会环境土工技术委员会主办。陈云敏担任组委会主席。365位代表出席了会议,其中国外代表120余位。会议出版了论文集,收录262篇论文。大会安排了22个大会报告和216个分组报告。
9月12日,《预应力鱼腹式基坑钢支撑技术规程》宣贯会与技术交流活动在上海举办。该活动由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和上海市力学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华建集团上海地下空间与工程设计研究院和上海强劲地基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承办。来自科研院所、设计及施工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约150人参加了交流。上海地下空间与工程设计研究院翁其平介绍了规程编制过程。
10月11-13日,第二届全国交通岩土工程学术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由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主办,北京交通大学和苏交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承办,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等19家单位协办。会议参会代表360人,会议邀请王复明、陈湘生、刘松玉、黄茂松等14位专家做大会报告,组织了97个分会场和研究生报告。会议共收到165篇论文。
10月14-16日,第七届全国岩土工程青年学者论坛于2018年在大连召开。论坛由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办,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海岸和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承办。本次论坛有122位代表参加会议,14位专家分别做特邀报告,组织了40个交流报告。
10月19-21日,第十五届全国地基处理学术讨论会在武汉召开,会议由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主办,武汉谦诚桩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武汉武建机械施工有限公司、中交四航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湖北徐基工程机械有限公司承办,20家单位协办和支持。会议参会人数500余人。会议组织了18个大会报告和33个分组报告。
10月26-28日,岩土工程西湖论坛(2018)在杭州召开。论坛由浙江大学滨海和城市岩土工程研究中心联合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浙江省科协技术协会主办,浙江省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承办,武汉航空港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和北京交通大学等14家单位协办。92家单位的220余位代表出席会议。
11月2-4 日,裂隙性黏土的工程特性及应用专题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召开。会议由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主办,武汉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等承办。来自全国 86 家单位的 330 名代表出席会议。会议组织了38 个特邀报告、22 个邀请报告和 22 个研究生报告。会议收到论文 86 篇,编印了论文集,评选出优秀论文 9 篇。
11 月2 日-4 日,第十届全国土动力学学术会议在南京召开。会议由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土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地震学会岩土工程防震减灾委员会主办,南京工业大学承办。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等多家学会作为支持单位,《岩土工程学报》等多家学报作为协办单位。800余位代表参加会议。
11月6-8日,第二届全国岩土工程施工技术创新论坛在郑州举行。会议由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和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分会主办。河南省建设科技协会、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工程勘察专业委员会、河南省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协会勘察专业委员会联合承办。350余名专家代表参加了会议,滕延京副理事长代表学会致辞。王复明、陈云敏、刘松玉、李耀良等15位专家做特邀报告。
11 月 9- 11 日,第 28 届全国土工测试学术研讨会在郑州召开。会议由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和中国水利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主办,河南工业大学等十家单位承办。420余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邀请了包承纲、王复明、黄茂松、蔡正银、张利民等31位专家做特邀报告,组织了30个分会场报告。会议前邀请了16家单位开展了第二届全国土工平行试验—黄河下游粉土三轴试验,并在研讨会上介绍了试验的结果。
11月30日~12月2日,近岸与离岸软土工程学术研讨会在杭州举行, 研讨会由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和中国地震学会近岸与离岸工程灾害环境防护专业委员会主办,浙江大学承办。50 多家高校和科研机构的220位代表参会。
2019年
1月5日,第十三届茅以升科学技术奖—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奖评审会在南宁召开。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秘书长李明安和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委员会秘书长茅玉麟牵头,土力学分会负责组织评审具体工作。评审委员会投票选出茅以升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大奖候选人一名、茅以升土力学及岩土工程青年奖候选人五名,报送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委员会审批。
1月16日,岩土工程施工技术创新研讨会在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召开。研讨会由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会与武汉土木建筑学会主办,旨在推动武汉地区岩土工程设计和施工技术的创新发展,针对深厚软土地区的超深基坑支护设计与施工展开研讨。来自岩土工程设计、施工、勘察等相关单位的30余位专家和技术人员参会。
4月21日,第22讲黄文熙讲座学术报告会在南京举行。河海大学高玉峰教授做了题为"河谷场地地震波传播解析模型及放大效应"的报告,天津大学/同济大学蒋明镜教授做了题为"现代土力学研究的新视野-宏微观土力学"的报告。500余名代表出席。讲座前举办了《岩土工程学报》创刊40周年纪念活动。讲座后举办了学术报告会,张丙印、党发宁、殷坤龙、刘恩龙和傅中志做了学术报告。
6月28-30日,第三届全国岛礁岩土工程学术研讨会在长春召开。会议由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主办,吉林大学、中科院武汉岩土力学所、吉林省岩土力学与结构新材料重点实验室承办。汪稔、刘松玉和郑刚副理事长等300余位代表出席会议。会议以促进岛礁工程的理论和技术发展为宗旨,以科技创新为中心议题,组织了6个特邀报告、8个主旨报告和34个大会报告。
7月18-21日,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十三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大会在天津社会山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行。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郭允冲理事长和国际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会主席吴宏伟教授出席大会开幕式致辞。大会由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主办,天津市土木工程学会、天津建筑学会等12个单位承办、11个单位协办、13个单位支持。本届大会与会代表达到2573人,投稿论文935篇,收录论文512篇,491人在会上演讲交流。参会代表人数、投稿论文数、收录论文数和演讲交流人数均创历史新记录。
7月19日,分会第九届第二次全体理事及第十届第一次全体理事会议在天津社会山国际会议中心举行,117位理事或者代表参会。会议听取张建红做第九届理事会工作报告和介绍第十届理事会产生办法。会议选举产生第十届理事会,张建民担任理事长,副理事长(按姓氏笔画排序)是王卫东、叶阳升、刘汉龙、刘松玉、汪稔、陈云敏、郑刚、张炜、高文生、高玉峰、姚仰平、黄茂松、谢永利。第十届理事会投票选出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作为第十四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大会牵头承办单位。
9月27-29日,填土的力学特性与工程实践专题学术研讨会在太原召开。会议由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主办,太原理工大学等单位承办。白晓红教授主持开幕式,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 40 篇,组织了8个特邀报告、18个主题报告、17个分组报告、6个青年论坛报告和12个研究生论坛报告。出席会议的代表有270多位。
9月27-30日,中日岩土工程材料与技术论坛暨第八届全国岩土工程青年学者论坛将在浙江省宁波市逸东诺富特酒店召开。会议由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主办,宁波大学和宁波诺丁汉大学承办。论坛邀请到陈云敏院士、小泉淳教授等15位专家做特邀报告,邀请了8位青年专家报告,组织了分会场报告36个,出席会议代表150多位。
10月12-13日,第二届软土工程前沿论坛在郑州召开。会议由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主办,郑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等单位承办。会议主题为"软土工程变形理论与控制技术及工程实践"。分会副理事长黄茂松、郑刚、刘松玉、高玉峰以及常务理事蔡袁强、杨光华、陈仁朋、郑俊杰、刘永超等近300名代表出席会议,会议组织了7个大会特邀报告、12个主题报告、6个邀请报告和24个分组报告
10月14-18日,第十六届亚洲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The Sixteenth Asian Regional Conference on Soil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在中国台北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会议由中国台北岩土工程学会主办,主题为:新兴经济区的岩土工程可持续发展。40个国家和地区的1004位代表注册会议,会议论文集收录了超过500篇的论文,中国大陆有58位代表注册会议。会议邀请了17位专家做特邀报告,组织了约380个口头报告。分会秘书长张建红代表学会参加了亚洲地区理事会,理事会投票确定下届会议将于2023年在哈萨克斯坦的努尔苏丹举办。
10月19-21日,岩土工程西湖论坛2019在杭州召开。会议由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浙江大学滨海和城市岩土工程研究中心主办,浙江省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承办,多家单位协办支持。钱七虎、郑颖人、江欢成、郑健龙、龚晓南院士,分会刘汉龙、刘松玉、谢永利、郑刚、王卫东、高玉峰副理事长,蔡袁强常务理事等270多位代表出席会议。
10月20日,岩土工程"西湖论坛"青年学者沙龙暨第一期土力学及岩土工程青年学者沙龙在杭州召开,沙龙由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和西湖论坛组委会共同组织,30多位青年学者围绕"宏微观土力学"开展了深入讨论。土力学及岩土工程青年学者沙龙于2019年发起,每期沙龙拟聚焦一个主题,为青年学者提供针对性强的轻量化学术对话与讨论契机。
11月15-17日,第十届全国青年岩土力学与工程会议在武汉召开。会议由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主办、湖北工业大学等20余家单位承办和协办,有628位代表出席会议,是全国岩土工程界青年专家学者的又一次盛会。本次会议以"岩土工程环保、生态、安全、创新" 为主题,共收到投稿论文156篇,包括中文论文99篇,英文论文57篇。
11 月 18-20 日,第十四届全国桩基工程学术会议在福州召开。会议由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和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地基基础专业委员会主办,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建华建材(中国)有限公司、《基础工程》杂志社承办,多家单位协办。近1100位代表出席会议。大会中进行交流报告26个、特邀交流报告8个、分会场专题交流报告60个。第十五届全国桩基工程学术会议将于2021年在杭州举办。
11月30日-12月1日。第三届能源岩土和环境土工国际会议(The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eo-Energy & Geo-Environment)于在长沙召开。会议由湖南大学主办,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香港科技大学、浙江大学协办。约150位代表出席会议。会议围绕"能源岩土"和"环境土工"等主题开展交流。
2020年
第八届中日岩土工程研讨会(The 8th Japan-China Geotechnical Symposium)由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和日本地盘工学会共同主办。中日两个学会会考虑新冠疫情的影响,决定研讨会论文发表在3月日本地盘工学会会刊的特刊上,保留会议届号。
7月11日,第23讲黄文熙讲座学术报告会在南京举行。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蔡正银教高做题为"板桩结构土压力理论的创新发展"的报告,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王兰民研究员做题为"黄土地层大规模地震液化滑移的机理和风险评估"的报告,85位代表参加河海大学现场报告会、2300人次参与腾讯会议和微信会议交流。
10月23-25日,岩土工程西湖论坛(2020)于2020年在杭州举行。论坛由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地基处理》杂志社、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浙江大学滨海和城市岩土工程研究中心等主办,浙江省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承办。参会代表近400人。会议组织了21个报告。
10月25日,岩土工程"西湖论坛"青年学者沙龙暨第二期土力学及岩土工程青年学者沙龙召开,沙龙由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和西湖论坛理事会共同组织,50多位青年学者围绕"土与结构相互作用"开展了3个小时的报告和深入讨论。
11月13-15日,第四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在南京召开。会议由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中国力学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江苏省力学学会主办,河海大学承办。现场会议代表为350人,线上有2000人次参与。会议邀请了院士报告1个、大会特邀报告10个,组织了分会场特邀报告20个、分会场口头报告31个和研究生报告22个。
11月19日,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第十届理事会第1次正副理事长扩大会议在武汉召开。会议评选茅以升科学技术奖—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奖大奖候选人为陈湘生和姚仰平,青年奖候选人为王栋,梁发云,徐中华,蔡国军,吕祥锋;评选出茅以升岩土工程技术创新奖集体奖候选单位2个,分别为:建华建材(中国)有限公司,上海工程机械厂有限公司,个人奖候选人2个,分别为何清华,刘永超。。
11月20-21日,第三届全国岩土工程施工技术与装备创新论坛在武汉召开。论坛由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湖北省土木建筑学会、武汉岩土工程学会主办,中建三局集团有限公司工程总承包公司等单位承办。600余人出席武汉主会场,400余人各地分会场参会,累计线上超过370万人次参与交流。 组织主论坛报告25个,分论坛28个。
11月20-22日,黄土力学的理论与实践专题学术研讨会在西安举行。会议由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和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湿陷性黄土专业委员会主办,西安理工大学等单位承办,637位代表参会。会议收到169篇论文,会议邀请院士报告2个,特邀报告24个,组织分会场报告72个。
11月20-22日,第四届土木工程赣江学术论坛:交通强国、土木筑基学术会议于2020年在江西南昌华东交通大学召开,会议由华东交通大学,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等多家单位主办。论坛以"交通强国,土木筑基"为主题,邀请了600余名代表参会,组织了160余场学术报告。
11月27-29日,第三届全国交通岩土工程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召开。会议由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主办,东南大学、江苏省岩土力学与工程学会承办。本次会议主题为"交通强国与岩土工程"。会议采用现场会议为主、线上结合的方式,现场200余位代表参会左右,会议围绕交通强国与岩土工程主题组织了15个特邀报告和34个专题报告。
12月7日,第十四届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优秀论文(2018~2019年度)颁布,共评选出一等奖2篇,二等奖8篇,三等奖17篇。我会推荐的2篇论文获奖分别获一等奖和三等奖,其中姚仰平等撰写的题为"Research on a Real-Time Monitoring Platform for Compaction of High Embankment in Airport Engineering"获一等奖,王涛等撰写的题为"Mindlin解均化应力法计算桩基沉降及工程应用"获三等奖。
2021
5月16日,第24讲黄文熙讲座学术报告会在北京西郊宾馆召开。第24讲黄文熙讲座两位主讲人,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杨光华做题为"现代地基设计理论的创新与发展"的报告;浙江工业大学蔡袁强做题为"吹填淤泥真空预压固结机理与排水体防淤堵处理技术"的报告。现场出席代表400余人,超过一万人次观看了直播。
5月7-9日,第十六届全国地基处理学术研讨会在重庆召开。会议由我会主办,重庆大学等单位承办。400余位代表出席会议,会议同时线上直播。会议组织了11个大会特邀报告和78个分会场报告。会议收到论文62篇,经审查录用46 篇。
5月7-9日,第四届全国岛礁岩土工程学术研讨会在海南省三亚市召开。会议由我会主办,中国海洋大学三亚海洋研究院承办。430位代表出席会议。研讨会共组织了89个特邀和分会场报告和42个研究生报告。
6月26-27日,第九届全国岩土工程青年学者论坛于在长沙召开。论坛由我会主办,湖南大学承办,浙江大学和湖南科技大学岩土省重点实验室协办。300余位青年学者和工程师参会。论坛组织了100多场学术报告。
7月16-18日,第29届全国土工测试学术研讨会在呼和浩特召开。研讨会由我会和中国水利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内蒙古工业大学等单位承办。300余位专家学者参会。会议邀请16个特邀报告,组织了62个分会场报告,开展了土工试验方法标准宣贯。
10月23-24日,岩土工程西湖论坛(2021)在杭州举行。论坛由我会、《地基处理》杂志社、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浙江大学滨海和城市岩土工程研究中心主办。浙江大学滨海和城市岩土工程研究中心承办。350余位代表参会,论坛邀请了21位院士专家做主题报告。岩土工程"西湖论坛"青年学者沙龙于10月24日召开。
11月21-22日,第六届全国土力学教学研讨会因疫情原因改为线上会议。研讨会由我会和教育部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办。西安交通大学等单位承办。同期举办"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岩土工程竞赛"以及"第三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土力学讲课交流会"。会议邀请了25个专题报告,2000余名代表在线参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