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资源

黄熙龄

        黄熙龄,中国工程院院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著名地基基础工程专家,国家有突出贡献、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注册岩土工程师。1927年出生于湖北省钟祥市,1949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土木系,20世纪50年代初赴前苏联留学,师从崔托维奇院士,获博士学位。曾任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地基基础研究所所长,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现任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顾问总工程师、科技顾问,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建研地基基础工程有限责任公司首席专家。历任中国建筑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建筑学会地基基础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与基础工程分会副理事长等学术职务。
        自20世纪50年代初,致力于地基基础理论的研究,在地基基础设计与计算、原位测试、地下洞室压力、软土地基、山区地基、膨胀土地基、地震抗震和震害调查等方面取得过丰硕的成果。
        60年代,为解决我国沿海地区软土地基变形问题,主持完成了《软土地基设计计算理论和施工处理技术》,提出了软土地基工程勘察、试验方法,控制地基压力和建筑物长高比等建筑措施、结构措施,合理设置沉降缝,增加结构刚度等减少建筑物差异沉降的方法,合理利用天然地基,降低工程造价。1978年获《软土地基设计计算理论和施工处理技术》全国科学大会奖。
        70年代,主持完成了《膨胀土地基设计》专题。在全国膨胀土分布地区普查的基础上,在云南、广西、湖北、安徽、四川、河北、河南等省膨胀土主要分布地区建立了试验研究基地。并在1978年3月编制了《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定》初稿,使我国膨胀土上房屋开裂、破坏现象得到了整治,并对援外工程的设计施工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该专题获得了全国科学大会奖。
        主持编制完成《工业与民用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TJ7-74)》。这是符合我国实际需要,反映我国在地基基础设计、施工方面经济和技术政策的第一本规范,结束了此前我国一直沿用前苏联《地基基础设计规范(HNTY 127-55)》的局面,并由此带动了我国各地区地方标准的编制工作。
        1976年唐山大地震给震区房屋造成了巨大损害,针对震区房屋特点、地基基础损害程度,主持完成了《唐山大地震灾害》地基基础篇,并著有《地基基础震害调查及抗震分析》。
        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建设全面发展,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建设给土力学和基础工程学科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课题,地质灾害治理和环境岩土工程问题也带来了城市建设的相关工程问题。黄熙龄始终站在建筑地基基础发展的最前沿,经过十几年的研究,在同一整体基础上建设多幢多层和高层建筑的基础设计、刚度差异的地下结构变形控制、地下结构长期监测和灾害治理技术等方面均取得了重大成果。2002年,主持修订了新版《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
        黄熙龄先后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20余名。主持编著了《地基基础设计与计算》及《大百科全书》土木工程卷地基基础部分、《唐山地震实录》地基部分等,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他实践经验丰富,先后处理解决过云南小龙潭电厂、唐山重建、金沙萨体育场、苏丹大学会堂等数十项重大工程的复杂地基基础问题,为我国和援外工程建设做出卓越的贡献。1978年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先进个人”称号,2003年荣获“全国工程建设标准定额荣誉工作者”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