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简报(第54期)

促进岩土创新,实现强国梦想

第12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闭幕式上的总结发言-张建民

尊敬的各位老前辈、各位专家、各位代表:下午好!

在这难得凉爽的盛夏时节,我们来自全国各地的土力学及岩土工程科技工作者,聚集在我国最大的海滨城市-上海,隆重举行了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12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大会。本届大会以“岩土工程安全与创新”为主题,经过三天紧张有序、紧凑高效、广泛深入的学术交流,已经顺利、圆满和成功的完成了预定任务,可喜可贺。

记得四年前在金城兰州成功召开的第11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大会,那是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成立百年历史上的第1次超过千人规模、与会人数多达1199人的学术盛会,在我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研究的历史画卷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本届大会,注册的与会代表人数显著超出预期,达到2066人,投稿论文720篇,收录论文467篇,300多人在会上演讲交流。参会代表人数、投稿论文数、收录论文数和演讲交流人数之多,均创历史新记录。7月18日全天在上海世贸商城的金色大厅举行的开幕式和大会学术报告的壮观宏大的场面,再一次让我们感受到了难以言表的震撼。由于人数远超过上海世贸商城七楼的金色大厅可容纳的1500人,不得不在三楼另辟一个可容纳700人的分会会场,实现了该系列会议有史以来的第一次高质量的现场直播。这是我国岩土人共同再次创造的史无前例的壮举,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我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科迅速发展壮大的勃勃生机,感受到了岩土工程创新不再是少数精英的传奇、而已经变成由众多学人共同演绎的故事和创新成就梦想的典范,展现了我国岩土工程创新与实践已经发展到前所未有的深度、广度和高度,展示了我国岩土工程科技已经从改革开放初的“学步”、到当今基本达到与国际“同步”,特别是在相当多的方面开始走向“领步”。我们深信,本届大会,一定会象1985年的老河口会议、2011年的兰州会议一样,成为我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科发展历史进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里程碑。

在大会闭幕之际,我受学会委托做大会总结发言,实在是力不从心,但是三天以来所经历的一幕幕场景、一幅幅画面始终萦绕在心头。一切都历历在目,令人难忘。想必大家会认同,走过近五十多个春秋的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大会,以它独具特色的魅力、影响力和凝聚力,已经成为一次又一次把我国岩土工程科技工作者聚集在一起的不可替代的纽带和平台,成为一个知名度极高的重要学术品牌。短短三天时间里,我们精心报告、悉心听讲,踊跃提问、深入切磋,会朋交友、不亦悦乎,既达到了学术交流的目的,又彼此结下了深厚友谊。本届大会,不仅规模大、而且质量之高、内容之丰富、形式之多样,都是前所未有的。其实不难看出,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大会本身所承载的内涵,已经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厚重,大家的期望值也在不断抬高,已远超出学术交流的范畴,成为我国岩土人激发创新、启迪灵感、展现风采和追求梦想的舞台。但是,要组织好和举办好这样一次大规模、高水平的学术会议,已经成为一项非常艰巨的繁重的任务。但是,本届学术大会办得如此出色、顺畅、圆满和成功,如此令人感动、难忘和震撼。这些都是在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和同济大学等6个承办单位以及17个协办单位、7个支持单位都付出了大量的人、财和物力的条件下才得以实现的,无疑是与100多位大会工作人员及青年学生志愿者的无可挑剔的出色工作分不开的。特别是,自2011年兰州会议确定在上海举办本届大会以来,以王建华和王卫东为主席的组委会以及组委会的秘书长陈锦剑等人,倾注了大量心血,精心策划、精细安排,会前组织完成了720余篇投稿论文评审的繁重任务,其中449篇论文收录刊登于《土木工程学报》、《水利学报》、《岩土工程学报》、《岩土力学》、《地震工程学报》、《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防灾减灾工程学报》等7本国内核心学术杂志,编辑出版了电子版全文论文集和纸质论文摘要集。他们以高度的责任心,就论文和会务事宜特别认真地与各位代表沟通,处理了大量琐碎、繁杂的会务组织工作,并展现了出色的动员与组织社会资源的能力。在此,请各位代表以最热烈的掌声对本届大会的承办单位、协办单位和大会组委会一并表示最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本届会议还得到了承办单位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姜斯宪教授亲自担任组委会名誉主席并出席了开幕式。开幕式之前,高大敞亮、金碧辉煌的金色大厅内,悬挂的大屏幕上播放着兰州会议以来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会举办的各种学术交流活动的彩色照片,加上轻松欢快的音乐声和众多代表的交谈声交织一起,大家融融共聚、心旷神怡,新老朋友相见倍感亲切,营造出欢度节日般的气氛。其实这四年一届的学术大会,就是我国岩土工程界科技工作者共同欢度的节日。伴随着上海交通大学学生乐团演奏的美妙乐曲,开启了本届大会的开幕式。开幕式由组委会主席王卫东教授主持。郑颖人、陈祖煜和龚晓南三位院士、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刘士杰副理事长和张雁原秘书长、上海市城乡建设和管理委员会刘千伟总工程师、承办单位的领导姜斯宪教授、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秦云董事长等在开幕式主席台上就坐,姜斯宪书记、刘士杰副理事长、刘千伟总工程师、秦云董事长先后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组委会主席王建华教授简要介绍了会议组织情况。开幕式上,还举行了第一届全国大学生岩土工程竞赛颁奖仪式,分会土力学教学委员会主任张丙印教授介绍了本次竞赛的精心策划、筹备、组织、命题以及初赛和决赛情况并宣布了获奖名单,台上嘉宾为16支获奖团队颁了奖。开幕式的场景恢弘大气、讲话振奋人心,组织井然有序,气氛令人赞叹。开幕式前后的演奏和颁奖别开生面,令人耳目一新,难得的顺畅和成功。

大会期间,郑颖人、陈祖煜、龚晓南三位院士和包承钢、顾晓鲁、殷宗泽、高大钊、李广信、张旷成等年逾七十的老前辈老专家莅临会议,他们或在会场内做学术点评,造诣深厚,高屋建瓴;或在会场外做学术交流,谆谆教诲,语重心长。龚晓南院士精心策划和主持了岩土工程院士专家高峰论坛,李广信教授花费了大量心血,悉心组织首届全国大学生岩土工程竞赛并担任评审委员会主任,还主持了茅以升土力学及岩土工程论坛。陈祖煜院士在夫人生病条件下仍克服困难亲临会议,在岩土创新前沿国际论坛上致了热情洋溢的开幕辞。老前辈们的为人为学和人格魅力,使我们深受鼓舞和教益。在此,对各位老前辈表示最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大会期间,香港岩土工程学会主席吴宏伟教授、前主席何毅良先生以及澳门岩土工程学会主席区秉光博士和副主席沈强先生出席会议。多年来他们在推动我国岩土工程学科和国际接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此对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大会期间,采用了当前国际学术大会流行的交流形式,精心组织了主题报告、特邀报告、分会场邀请报告和一般报告。与会代表不仅听到而且看到了由黄茂松、沈小克、刘汉龙、滕延京、郑刚、张丙印、刘松玉、蔡袁强等8位教授牵头精心准备的8个大会主题报告,这些报告都高水平地综述和展示了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多个领域或方向的最新研究成果,很有参考价值。王建华、谢永利、叶阳生、汪稔、王卫东和杨光华等6位教授分别针对土体与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等基本理论问题以及黄土隧道、高速铁路、南海岛礁、深大基坑、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等重要工程建设领域的难点和热点科技问题分别做了的6个大会特邀报告。大会主题和特邀报告人在今年5月集中到重庆大学进行过会前演练,各位教授都在非常认真听取意见的基础上对演讲内容进行了调整、补充和修改,确保了大会报告的高质量和高水平。在此,让我们对他们的付出和精彩报告表示衷心的感谢。

大会期间,组织了土的基本特性及本构关系与强度理论、原位测试技术与工程勘察应用、地基处理、基础工程、基坑工程与地下工程、土工构筑物与边坡工程、环境岩土工程理论与技术、土动力学与岩土地震工程等8个主要研究领域及方向的分会场,分别由我们分会与之对应的七个专业委员会以及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土动力学专业委员会负责组织,许多分会场设有“分会场邀请报告”;同时,大会还组织了岩土工程院士专家高峰论坛、岩土创新前沿国际论坛、茅以升土力学及岩土工程论坛、岩土工程创新技术与工艺装备论坛、岩土工程青年论坛等5个系列专题论坛。分会场内容丰富、交流深入,论坛形式多样、特色鲜明,总计有300多位学者和代表进行了演讲,他们都做了非常认真的准备,所交流的内容整体上代表了当前我国及国际土力学及岩土工程领域的研究实力、成果和水平,达到了大会的预期目标。特别是由龚晓南院士主持的院士专家高峰论坛主题明确,事先做了充分准备,分别针对城镇化-地下空间-岩土工程和大数据-互联网-岩土工程,组织了广泛、深入、热烈的互动交流,受到高度关注,效果非常好。岩土创新国际前沿论坛是大会的另一个的热点会场,邀请到三位国际著名学者专家,他们分别讲解了2014和2015年朗肯讲座以及2014年太沙基讲座的主要内容,再加上郑刚教授的精彩报告,吸引了众多代表参加,会场内明显超员,气氛热烈,达到了高水平和高质量的学术交流效果。

大会期间,非常欣喜地看到年轻一代学者踊跃交流、积极切磋的活跃身姿,可感受到年轻一代迅速的进步和成长。这次千人规模盛会的一个非常成功之处在于,给青年学者提供一个全方位地感受和理解岩土工程科技在国家建设中所起到的重大作用的机会,提供一个更好地树立信心、更多地交结朋友的机会。我想强调的是,土力学及岩土工程界的青年学者,代表着我们事业的未来。今天我们正身处一个充满创新活力、孕育无限希望的时代,希望各位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勇敢地承载和完成振兴我国岩土工程科技的使命,同时领略成就梦想的非同一般的人生风景。

大会前一天,举行了首届全国大学生岩土工程大赛,本次竞赛经过精心准备和组织,采用邀请赛制。从交流的效果来看,比赛现场激烈有序,精彩纷呈。许多参赛队的设计方案颇具特色,令人赞叹。该活动激发了青年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对岩土工程学科学习的兴趣,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协作精神,促进了不同高校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应该坚持下去。

会议期间,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进行了理事会换届。新一届理事会(也就是第九届理事会)由不同单位、不同行业和地域的121位专家组成,常务理事会由31位专家组成,副理事长有11人,以姓氏笔画为序,他们分别是王卫东、叶阳生、刘汉龙、刘松玉、汪稔、沈小克、陈云敏、郑刚、黄茂松、谢永利、滕延京。我作为新一届分会理事长,感到诚惶诚恐,责任重大。在此我代表新一届理事会先表个态,新一届理事会将继承和发扬分会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优良传统,继续探索新形势下学会在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和服务方面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会在充分酝酿讨论的基础上,会尽快提出分会未来四年的工作计划,努力做对推动和引导岩土工程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有益、对扩大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有利的事情。在第九届理事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听取了天津、南京和乌鲁木齐等三个下届大会申办单位的精彩演说,经全体理事审议和投票,选定天津大学作为第13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大会的承办单位。

各位专家、各位代表,本届大会展现了我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研究不断深入、学科迅速发展、事业后继有人的大好局面,三天来我国共同见证和翻过了学科发展史上辉煌的一页。愿各位能以本次会议所展现出的科学技术水平作为新的起点,积极推动土力学及岩土工程的科学创新、理论发展和技术进步,期望四年后在天津举行的第13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大会上与各位一起分享更加丰硕的成果,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最后,再次向承办和协办单位、特别是向王建华和王卫东两位主席为代表的大会组委会的老师和同学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向各位莅临会议的老前辈们和各位代表表示衷心的感谢!

祝愿各位归途顺利,身体健康!

让我们四年之后相聚在天津!

谢谢大家!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


2015年7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