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概况

杨灿文

        杨灿文(1928-1999),1928年11月出生于河南洛阳,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系。曾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理事长、国际土工合成材料协会中国分会会长、中国土工合成材料工程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工程标准协会岩土工程委员会副主任、全国注册岩土工程师考题与评分专家组成员、中国铁道学会地质路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
        杨灿文在铁道科学研究院从事铁路路基及岩土工程研究近50年,在特殊土筑路、重载铁路路基、基床技术理论、土工合成新材料及应用新技术以及土动力学等方面解决了一批技术关键问题。获得国家和部级科技进步奖共七项,发表论文共70余篇,主编或合编著作5本。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17名。
        20世纪50年代初,他针对修建兰新铁路遇到的大量高含盐量的盐渍土问题,进行了系统、大型及特殊试验,在国内外首次揭示了硫酸盐渍土的松胀特性、机理和规律,提出了允许含盐量的确定方法及具体标准,该成果纳入了规范,并在以后的青藏铁路和南疆铁路中得到进一步的验证。他在国内最早设计试制了薄膜式动土压力盒和加速度计,并实测了列车运行时在路基中引起的动应力和振动加速度衰减规律。60年代初,首次提出了基床概念、基床变形的类型及土质条件、三种基床病害处理的技术要求。并于60年代中期,结合通让铁路嫩江长滩的试点工程研究,提出了振稳密度的概念及规律;70年代,针对修建青藏铁路在盐湖两岸遇到13公里极松粉细砂地基问题,在国内最早系统试验和成功应用振动挤密砂桩加密饱和松砂地基。上述两项成果分别获得了l978年全国科技大会奖。该试验工程获l98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80年代初,在国内最早开始土工合成材料及其应用的研究,并编著出版了《防治翻浆冒泥新技术》,研究成果获铁道部科技成果二等奖。编写出版了土工合成材料工程应用手册。被选为中国土工合成材料工程协会副主任,国际土工合成材料协会中国分会主席。80年代中,负责完成了国家基金云母砂工程性质研究课题中有关动力性质的研究,提出了特定的判别标准和用挤密砂桩加固的科学依据。
        随后结合国家发展重载铁路的需求,主持国家攻关课题,研究了路基土在模拟列车动载作用下的变形和强度特性,提出了重载铁路路基的技术条件和标准,填补了铁路技术的一项空白,并已为我国第一条重载铁路大秦线采用。
        l993年主持完成了铁路路基病害分类研究课题,提出了较完善的铁路路基病害分类方案,并在国内外首次提出路基病害的分级和鉴别方法,已被纳入铁道行业标准。
        1981-1982年赴美国与北美铁道协会研究中心合作进行轨道基础的研究工作,最早将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引入铁路路基工程。1993年率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代表团赴日本考察高速交通运输及地基处理技术。1995年当选为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会第四届理事长,在学会和国际合作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1995年12月赴台湾参加台湾第八届铺面工程研讨会。1995年8月在北京主持召开了第十届亚洲地区土力学及地基基础工程会议。他曾代表学会参加巴西第12届国际土力学及地基基础工程学术大会和在印度召开的第13届国际土力学及地基基础工程学术大会,曾赴十余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科技考察、合作研究、学术交流和讲学,是美国AAR(协会)的高级研究员、日本国立佐贺大学的技术顾问,是北方交通大学和长沙铁道学院的兼职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