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概况

俞调梅

        俞调梅(1911-1999),浙江省湖州市人,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获土木工程学士学位,1936年赴英国留学,就读于英国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1938年获工程硕士学位。
        1940年初回国,任上海东吴大学副教授,并在复旦大学和交通大学兼职。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应中正大学工学院院长蔡方蔭之约,到江西中正大学任教授、土木系系主任,江苏学院教授。抗战胜利后任交通大学教授。1952年院系调整后任同济大学土力学地基基础教研室主任、同济大学地下建筑与工程系名誉系主任等。
        1956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曾任全国政协第四、五、六届委员、上海市第二、三届人大代表以及中国民主同盟上海市第七届盟员大会代表。
        俞调梅是我国岩土力学和岩土工程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也是我国一位著名教育家。在他从教时间长达半个多世纪里,经过不断地总结,逐渐形成了他的“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毕业后的去向、专业是否对口以及工作适应能力等具体情况,确定我们的办学形式和方法”的培养岩土工程人才的教育思想,主张“不设本科专业,开展如研究生、本科专门化、业余进修、岗位培训等多种形式的办学,培养各个层次的专业人才,满足国家需要。”在近三十年的时间内,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来,先后通过多次举办的在职研究生班、进修班、培训班以及此后在同济大学设立的岩土工程硕士点和博士点,为国家输送了大批岩土工程专门人才,其中许多人在工作岗位上已经成为岩土工程单位的领导、技术骨干和科技精英。
        作为国内外深孚众望的著名专家,俞调梅在教学之余,积极开展岩土工程的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研究,参加岩土工程的工程实践和技术咨询工作,参与重大工程建设和科学研究,如上海中苏友好大厦(现称上海展览中心)、武汉长江大桥、上海地面沉降、上海金山石油化工总厂和上海宝山钢铁厂等建设项目。
        俞调梅在学术上一直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从工程实践中总结经验,敢于坦言岩土工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坚持实践第一的学术思想指导下,他从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注意发展工程监测的仪器设备与监测方法,收集整理工程实录资料,坚持从实际出发,坚持通过工程实践积累知识,形成了同济大学岩土工程学科的特色。
        俞调梅的主要著作、译著和教材有《钢筋混凝土结构》、《圬工拱桥》、《土质学及土力学》、《上海的基础工程》、《上海桩基础的沉降》、《静力触探在我国的发展》、《岩土工程的反思》、《地基基础》(俄)、《土力学原理》(俄)和《岩土工程》(英)等。
        俞调梅是国际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协会会员,曾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与基础工程分会副理事长、中国水利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地基基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理事、岩土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早在50年代初,上海土木工程学会土工组在俞调梅、徐以枋先生的主持下,利用星期日活动,配合上海重大的公共建筑(如中苏友好大厦)和工业建筑(如上海重型机器厂)中的地基基础问题开展学术活动;也接受过如包头钢铁厂、山西经纬纺织厂等的委托,对地基基础问题进行评估;1954年还在上海闵行组织了砂桩、砂垫层的现场试验。
        1979年3月,俞调梅率团赴墨西哥参加国际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协会举行的土力学讨论会并出席了协会的执委会会议。1979年至1984年,多次邀请美、澳学者来我国讲学,与美国学者方晓阳共同召开了两届海洋岩土工程国际学术讨论会,对于当时我国在土的本构关系、土动力学、共同作用、概率方法和海洋岩土工程等领域的研究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981年,俞调梅和方晓阳共同创建了“同济大学岩土工程情报资料站”,成为80年代我国岩土工程届与国外交流的又一窗口。1985年,鉴于俞调梅在学术上的成就和在国际学术交流工作中的重要贡献,他荣获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1985年度的Myers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