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概况

陈樑生

        陈樑生(1916-2009),1916年7月生于福建省福州市。1934-1938年在上海交大土木系学习,获学士学位;1938-1941年先后在福建省公路局、福建省高级工程学校长汀分校和厦门大学土木系任职。1941年获庚子赔款奖学金,赴美国哈佛大学工程研究所学习, 1945年获理学博士学位;1945-1947在美国海军部工作,任文字译员。1947-1948在哈佛大学从事土力学研究工作。
        1948年应清华大学聘请归国任土木系教授。当时我国的土力学学科尚处于起步阶段,他用自己的储蓄在美国购置了一些土工试验的基本设备和仪器带回国内,在清华大学建立了我国北方第一个土工实验室。
        1952年,国内高等院校调整,北大、清华、燕京三校合并,在清华大学成立水利工程系,下设“工程地质、土力学及基础工程”教研组,由陈樑生任教研组主任。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基建工程任务十分繁重,而当时国内工程界在土力学基础工程领域尚停留在依靠经验的感性认识阶段。1952年底,在建工部综合勘察院的支持下,陈樑生以清华大学为基地,主持开办由国内主要部属38个单位骨干技术人员参加的“土力学学习班”,培养了一批国内各部门的土工专业人员,为国内普及土工实验,用土力学理论指导基础工程实践作出了突出贡献。
        1953年在陈樑生积极参与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北京分会组建成立土工组。由茅以升任组长,陈樑生任副组长。在1954年至1955年短短两年间,土工组组织了内容丰富的各类学术活动(见“土工组的建立”一文),对提高建国初期国内土工科技人员的水平有重要的意义,也对土力学学科在国内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979年,陈樑生被推举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分会副理事长。
        陈樑生在清华大学执教期间以严谨的科学作风和勤奋的工作态度组织“土力学基础工程”课程的教学工作,注意培养青年教师、建立教学科研队伍。同时在国内最早培养土力学研究生,其中许多人都成为我国各产业部门的土工技术骨干。陈樑生虽然是西方嫡系土力学学派学者,但他并不固步自封。1952年国内全面学苏以后,他以求实的态度,努力学习俄语,在不长的时间内就开始向国内介绍苏联在土力学领域的成就,与陈仲颐合作翻译出版苏联教材“土学与土力学”,并于1958年与陈仲颐合作编写出版“土力学及基础工程”教材,该书经高等教育部审定列为全国部定教材,是当时一本质量高、影响大的教材。长期来,他直接和间接培育的土工技术人才遍布我国工程界,这使他在国内土工界享有很高的声望,是我国著名的土力学专家。
        1976年唐山地震后,他带领学生到灾区“开门办学”,历尽艰辛,开展灾害调查,为土工抗震累积资料。遗憾的是,1979年他因病不得不从此过早地淡出他所热爱的土力学教学和研究工作。直至80年代中期才基本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