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资源

西北综合勘察设计研究院

        西北综合勘察设计研究院创建于1952年,当时系“三反五反”运动后经合并改组成立的西北设计公司的勘测室。1954年,为了更好地适应大西北建设的需要,按原建工部的安排,从北京、上海与东北地区调集了一批工程技术人员,与上述西北设计公司勘测室的人员一道,组建成了建工部勘察公司西北分公司,1956年改称为建工部综合勘察院西北分院(以下简称西北分院),人数达到750余人。此后经多次调整变动,西北分院曾先后改称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西北综合勘察院,陕西省综合勘察院,直至今天的西北综合勘察设计研究院。
        按成立时的初衷,西北分院的任务是为西北地区的城市建设,工业与民用建筑及国防建设项目,特别是布设在西安、宝鸡、天水、兰州、直至张掖、酒泉一带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的重点建设项目服务,服务内容包括工程测量,工程地质,地基土勘察测试,水文地质与土工试验等,其中以土力学原理作为开展工作的理论基础的是工程地质、地基土勘察测试与土工试验,它们构成了西北院当时的主要工作分量。
        在“一五”期间,我们对关于黄土的工程特性、勘察测试与评价方法,地基评价、设计与处理等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而西北地区又是我国黄土的主要分布(覆盖)地区,因此这一时期的项目任务的完成必然需要与科学研究紧密结合。在这方面到1957年我们从无到有积累了一定收获,例如
         (1).认识到黄土的湿陷性高低强弱与其所处的地貌位置、层位深度,换言之即土层的形成年代有密切关系。
         (2).认识到在“黄土高原”及其四邻黄土的粒度组成具有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变化的规律,即粉粒持平,砂粒减少,粘粒增加。与之相应,黄土的工程性质有所好转,湿陷性降低。
         (3).初步认识到在上述的地质地理环境、地层年代与土的粒度组成及其有规律变化的总体条件下,就一个具体的场地或地基而言,黄土的湿陷性高低、强弱与土的物理性质(如含水量,孔隙比等)的关系十分密切。特别是含水量,随着它的大小变化,湿陷性与压缩性呈现出相互消长的关系。
         (4).经过多次试验对比,研制与推行了一种可以完全保持黄土土样原状结构的取土器(见“试介绍一种采取黄土原状结构试样的薄壁取土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58)。该取土器在当时推广迅速,其基本规格与使用方法不久即纳入有关国家规范,沿用至今。
        与今日的认知相比,上述半个世纪前的认识似显粗浅。可是它们却是后续发展、提高与深化的基础。
        下面的几点知识具有概括性:
         (1).土力学上的应力历史观也适用于对黄土的研究,即同样可以将黄土视为欠固结的——自重湿陷性的和不同程度超固结的——非自重(在自重与外荷一起作用下)湿陷性的来对待。
         (2).所谓黄土的湿陷起始力与土的历史最大压力(maximun past pressure) 或湿陷起始压力(preconsolidation pressure )是技术上的同义词,它们具有同一的量值。
         (3).与饱和粘性土不同,黄土的强度变化(减小或锐减)主要发生在土由非饱和状态到饱和状态的变化过程中,也即是广义湿陷的发生、发展过程中。
         (4).对黄土基质吸水势(matrix suction)的研究将很有助于加深我们对黄土的工程特性与其变化的认识和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