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资源

清华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

        清华大学工程地质及基础工程教研组是1952年8月院系调整时,由原清华、北大、燕京三校土木系的有关教师队伍组合并成立。1966年改成土力学教研组,1979年又改称土力学及基础工程教研组,1999年成立岩土工程研究所。
        1948年,在美国哈佛大学Cassagrande教授指导下取得博士学位的陈樑生归国,自费购置并带回一批土工试验仪器及资料,在清华大学土木系开设土力学课程并建立了土工试验室,当时是我国最早建立的土工试验室之一。1950年开始培养了土力学方面的研究生,学成毕业的有徐正棻、沈世杰、唐仑,郦能惠、王莲芬等。
        1952年成立工程地质及基础工程教研组时,土力学方面主要教师有来自清华大学的陈樑生、解沛基,来自北京大学的陈致忠、王和祥,和来自燕京大学的陈仲颐。工程地质方面主要教师有何高毅、戚筱俊、陈先友等。陈樑生任教研组主任。当时,为土木、水利两系本科生开设了“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等课程。在此同时,全面学习苏联,并进行了教材建设。陈樑生、陈仲颐、王和祥共同翻译了巴布可夫的《土学与土力学》(1954出版),同时由高教部教材处出版了《土力学地基与基础工程》(陈仲颐,1954年)和部定教材《土力学与基础工程》(陈樑生、陈仲颐,1957年)。
        教研组初期的科研工作主要有两方面,土的抗剪强度和建筑地基沉降研究。这些不但结合了研究生的课题,而且紧密结合了当时的三校(清华、北大、燕京)基建工程;成立了专业的钻探队,承接了地基设计的咨询及土力学试验和现场沉降观测,1956-1957年研制了大型三轴仪(直径20cm)和大型直剪仪(直剪盒尺寸为50cm×50cm)。
        为配合建国初期大规模基本建设的需要,1953年清华大学为高等院校教师和各产业部门专业人员开设了土力学培训班及土工试验课,当时参加学习的人员中,许多后来都成为土工勘察方面的骨干,如王钟琦、洪锡铭等。50年代中期又培养了工程地质及土力学方面的进修教师王吉望等。
        1953-1955年期间,为配合土木学会土工组在北京举办培训班,教研组积极参与主持做了有关天然地基、地基勘测、土工试验等方面的专题讲授。
        1956年,苏联专家库兹明在清华大学开设土力学短期讲习课程,为全国有关高等学校教师、生产部门及科研机构人员共60-70人介绍苏联地基设计的的理论与实践,包括苏联的地基设计规范。其讲稿由周景星翻译整理,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土力学讲义》(库兹明1956年)。
        1956年,黄文熙从华东水利学院调任北京清华大学教授,并兼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任副院长,为1958级开设土力学课程,并为年青教师和研究生开“高等土力学”课程。50年代中期,李锦坤、丁金粟、周景星等先后到教研组任教,进一步充实了教研组的教学和科研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