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工程学报》的创办
岩土工程学报创办于1979年。那是粉碎“四人帮”之后百废待举的年代。科技界充满期待和希望。岩土工程界渴望有一份能反映我国发展水平的、全国性、综合性学术刊物。
一、学报产生的背景和创办过程
上世纪50年代中期和60年代初期,我国科学技术繁荣发展。1956年“向科学进军”的口号一经提出,科技成果、学术论文雨后春笋般涌现。土力学界十分活跃。1962年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会(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前身)召开第一届全国年会,并出版了《土力学及基础工程论文集》(1964年出版)。这是我国土力学界第一本全国性学术论文集,它对我国土力学研究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也自然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可惜这样的学术气氛没有持续太久,“文革”的十年动乱便覆盖了中华大地。
粉碎“四人帮”之后,除土木学会已有的二级学会即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会外,水利学会、力学学会、建筑学会相继成立了岩土力学学科的二级学会。这些学会的诞生为创办岩土工程学报奠定了组织基础。1979年4月水利学会联合土木、力学、建筑学会共同发起创办岩土工程学报。水力发电学会、振动工程学会分别于1980年和1988年参加共同主办本刊。至此,由六个全国一级学会共同主办本刊。本刊主管单位为中国科协。由中国科协批准公开发行。
黄文熙主持了第一届编委会会议,并亲自担任学报主编。陈宗基、俞调梅、蒋彭年、钱寿易、钱家欢等一大批全国知名专家均参加编委会。这形成了岩土力学界的权威核心,也使新诞生的学报具有影响力和号召力。在第一届编委会上就以下三个重要问题达成共识:第一、作为我国岩土工程第一份全国性、综合性学术期刊,采取各系统联合办刊的方向是正确的,今后应坚持这一方向。第二、学报应重视实践性,强调理论成果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学报的名称不使用“土力学与岩石力学”或“岩土力学”一词,而是采用“岩土工程”一词。这一方面涵盖了工程实践的意义,另一方面也符合国际上的“Geotechnical Engineering”惯用法,同时在学报英译名前冠以“Chinese”以区别国际上其他同名期刊。第三、考虑到“十年动乱”造成的内伤以及人才断层,创刊之初不具备开办高水平学术讲座的条件,但条件成熟时应及时开办大型学术讲座,以与国际上同类学术讲座如“朗肯讲座”、“太沙基讲座”相呼应。
受主办学会和编委会的委托,南京水利科学研究所(今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挑起了承办岩土工程学报的重任,很快组织编辑人员于1979年12月出版第一期学报,成为我国第一份岩土工程学科全国性、综合性学术期刊。编辑部设在南京水利科学研究所土工研究室(今岩土工程研究所),负责稿件统编及学报日常事务。1980年中科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参加共同承办岩土工程学报,共同审理岩石力学稿件。
二、核心期刊与岩土工程学报
背负广大读者的希望和委托,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学报在岩土工程界赢得了声誉,取得很大成绩。1992年全国首届核心期刊评选中,本刊被水利、力学、建筑三个学科评为核心期刊,并在同类期刊中位居前列。这在办刊历史不长的学术期刊中是不多见的。
所谓核心期刊是指处于众多期刊核心位置的期刊。核心期刊具有载文量大、引文率高、信息密度大等方面的集中优势,自然能反映本学科的学术水平、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因而必然为广大读者经常关注。核心期刊是信息检索机构根据“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等客观检索指标进行筛选分析确定的,它不由人为主观认定,也不需要期刊自身去申请。核心期刊每四年检评一次。自1992年起到2006年止,本刊先后四次被评为核心期刊,涵盖了水利、力学、建筑三个学科。我刊连续多年进入科技期刊核心区,这是对学报综合成绩的最客观的评价。
学报之所以在较短时间取得成绩,如前所述,首先是因为六个主办学会的大联合在读者中产生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其次从创刊第一天起,在历任主编指导下,编者始终以保证刊物质量,首先是稿件质量为已任。即使在办刊条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办刊宗旨,倾注全力为学报作奉献,从而促进了学报的不断发展。学报由初办时的季刊(1979年)改为双月刊(1984年)再改为月刊(2005年)。版面和载文量一再扩大。
除了读者关注的论文、短文、实录等栏目外,还增加了“焦点论坛”和“编者札记”等,增大了信息量,活跃了学术讨论的气氛,沟通了读者桥梁。
1994年在本刊第七届编委会上增补台港澳九位岩土工程专家为本刊编委,扩大了学报在海外的影响。
1995年组建岩土工程学报基金,到1997年为止已有71个团体和个人参加了基金理事会,为学报的正常出版提供了经济支持。
1998年“黄文熙讲座”正式开办,预示了作者群体和读者群体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日臻成熟。到2007年,讲座已开办十届,共12名专家撰稿,每届撰稿人均由全体编委投票选举产生,讲座稿件均达到很高的理论水平,为广大读者学习、推崇引用。从2006年开始,经学报主办单位倡议,“讲座”不仅在学报上发表,并且进行现场讲演,与会代表十分踊跃,成为我国岩土工程界一个新的学术活动平台。
三、现代土力学的广阔天地
现代土力学是本刊已故主编沈珠江提出的新的研究命题。这是他在多年从事土体弹塑性本构模型研究之后进入的新领域。现代土力学的核心问题是构筑土体结构性本构模型。这一问题的完满解决,需要补充一些新概念,完善一些新理论,研究一些新的测试技术和测试手段。有了这些成果,本刊的学术平台将更有价值。毫无疑问,本刊将为更多优秀成果提供更广阔的平台。
本刊首任主编黄文熙具有远见性的号召:强调土力学界各系统的大联合以及土力学的实践性,开创了本刊学术论坛的广阔天地。继任者蒋彭年主编、魏汝龙主编、沈珠江主编为学报的发展作出了很多努力,使学报办得生机勃勃。
一、学报产生的背景和创办过程
上世纪50年代中期和60年代初期,我国科学技术繁荣发展。1956年“向科学进军”的口号一经提出,科技成果、学术论文雨后春笋般涌现。土力学界十分活跃。1962年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会(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前身)召开第一届全国年会,并出版了《土力学及基础工程论文集》(1964年出版)。这是我国土力学界第一本全国性学术论文集,它对我国土力学研究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也自然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可惜这样的学术气氛没有持续太久,“文革”的十年动乱便覆盖了中华大地。
粉碎“四人帮”之后,除土木学会已有的二级学会即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会外,水利学会、力学学会、建筑学会相继成立了岩土力学学科的二级学会。这些学会的诞生为创办岩土工程学报奠定了组织基础。1979年4月水利学会联合土木、力学、建筑学会共同发起创办岩土工程学报。水力发电学会、振动工程学会分别于1980年和1988年参加共同主办本刊。至此,由六个全国一级学会共同主办本刊。本刊主管单位为中国科协。由中国科协批准公开发行。
黄文熙主持了第一届编委会会议,并亲自担任学报主编。陈宗基、俞调梅、蒋彭年、钱寿易、钱家欢等一大批全国知名专家均参加编委会。这形成了岩土力学界的权威核心,也使新诞生的学报具有影响力和号召力。在第一届编委会上就以下三个重要问题达成共识:第一、作为我国岩土工程第一份全国性、综合性学术期刊,采取各系统联合办刊的方向是正确的,今后应坚持这一方向。第二、学报应重视实践性,强调理论成果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学报的名称不使用“土力学与岩石力学”或“岩土力学”一词,而是采用“岩土工程”一词。这一方面涵盖了工程实践的意义,另一方面也符合国际上的“Geotechnical Engineering”惯用法,同时在学报英译名前冠以“Chinese”以区别国际上其他同名期刊。第三、考虑到“十年动乱”造成的内伤以及人才断层,创刊之初不具备开办高水平学术讲座的条件,但条件成熟时应及时开办大型学术讲座,以与国际上同类学术讲座如“朗肯讲座”、“太沙基讲座”相呼应。
受主办学会和编委会的委托,南京水利科学研究所(今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挑起了承办岩土工程学报的重任,很快组织编辑人员于1979年12月出版第一期学报,成为我国第一份岩土工程学科全国性、综合性学术期刊。编辑部设在南京水利科学研究所土工研究室(今岩土工程研究所),负责稿件统编及学报日常事务。1980年中科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参加共同承办岩土工程学报,共同审理岩石力学稿件。
二、核心期刊与岩土工程学报
背负广大读者的希望和委托,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学报在岩土工程界赢得了声誉,取得很大成绩。1992年全国首届核心期刊评选中,本刊被水利、力学、建筑三个学科评为核心期刊,并在同类期刊中位居前列。这在办刊历史不长的学术期刊中是不多见的。
所谓核心期刊是指处于众多期刊核心位置的期刊。核心期刊具有载文量大、引文率高、信息密度大等方面的集中优势,自然能反映本学科的学术水平、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因而必然为广大读者经常关注。核心期刊是信息检索机构根据“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等客观检索指标进行筛选分析确定的,它不由人为主观认定,也不需要期刊自身去申请。核心期刊每四年检评一次。自1992年起到2006年止,本刊先后四次被评为核心期刊,涵盖了水利、力学、建筑三个学科。我刊连续多年进入科技期刊核心区,这是对学报综合成绩的最客观的评价。
学报之所以在较短时间取得成绩,如前所述,首先是因为六个主办学会的大联合在读者中产生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其次从创刊第一天起,在历任主编指导下,编者始终以保证刊物质量,首先是稿件质量为已任。即使在办刊条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办刊宗旨,倾注全力为学报作奉献,从而促进了学报的不断发展。学报由初办时的季刊(1979年)改为双月刊(1984年)再改为月刊(2005年)。版面和载文量一再扩大。
除了读者关注的论文、短文、实录等栏目外,还增加了“焦点论坛”和“编者札记”等,增大了信息量,活跃了学术讨论的气氛,沟通了读者桥梁。
1994年在本刊第七届编委会上增补台港澳九位岩土工程专家为本刊编委,扩大了学报在海外的影响。
1995年组建岩土工程学报基金,到1997年为止已有71个团体和个人参加了基金理事会,为学报的正常出版提供了经济支持。
1998年“黄文熙讲座”正式开办,预示了作者群体和读者群体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日臻成熟。到2007年,讲座已开办十届,共12名专家撰稿,每届撰稿人均由全体编委投票选举产生,讲座稿件均达到很高的理论水平,为广大读者学习、推崇引用。从2006年开始,经学报主办单位倡议,“讲座”不仅在学报上发表,并且进行现场讲演,与会代表十分踊跃,成为我国岩土工程界一个新的学术活动平台。
三、现代土力学的广阔天地
现代土力学是本刊已故主编沈珠江提出的新的研究命题。这是他在多年从事土体弹塑性本构模型研究之后进入的新领域。现代土力学的核心问题是构筑土体结构性本构模型。这一问题的完满解决,需要补充一些新概念,完善一些新理论,研究一些新的测试技术和测试手段。有了这些成果,本刊的学术平台将更有价值。毫无疑问,本刊将为更多优秀成果提供更广阔的平台。
本刊首任主编黄文熙具有远见性的号召:强调土力学界各系统的大联合以及土力学的实践性,开创了本刊学术论坛的广阔天地。继任者蒋彭年主编、魏汝龙主编、沈珠江主编为学报的发展作出了很多努力,使学报办得生机勃勃。